凌晨5点钟左右,赵家米馍馍的铺子就开了门,在蒸笼翻滚的水汽中,小镇上的那条老街就慢慢醒过来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街像个两臂肌肉凸起、走路带风的汉子,正逢鼎盛时期。老街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每逢小镇赶场天,卖衣服裤袜的、卖小吃零食的、卖针头线脑鞋垫门神耗子药的的,老街两旁的小货摊便一家接一家,从街头一直摆到街尾。在十字街的开阔处,街边摆放着七八个麻石礅,那里是外地人耍猴戏或是卖打药的“场子”。赶场天的十字街,就成了跑江湖的外地人的天下。
八九十年代的老街,老茶馆、老理发店,还有猪市肉市米市,到了赶场天都是最热闹的地方。老茶馆和肉市在老街上街。老茶馆是资格的四川茶馆。当街一溜雕花木格窗。推门进去,地上一色的四方大石板。四方桌,高背小竹椅,长嘴铜壶从早到晚都在黄泥大灶上“扑扑扑”地吐着热汽。
天刚麻麻亮,老茶馆里就已经有了来喝茶的老茶客。老街上赶场的人越来越多,起了纠纷要找人说和的,保媒拉纤的,也都钻到老茶馆里来。这当中,就有吴媒婆。
吴媒婆60出头,一个个头矮小、其貌不扬的乡下老头。可是,在八九十年代的老街上,吴媒婆却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吴媒婆的手上掌握了不少小镇及临近乡镇适龄女青年和单身妇女的信息。这样,就让吴媒婆大名远扬、炙手可热。早上,吴媒婆被那些单身男青年或是孤身男人请进老茶馆喝茶,到了中午,又被他们请去“杀馆子”。酒足饭饱之余,吴媒婆照例会丢下一两句话:“放心,你的事我记到的,这种事,你急,人家不急。”有时候,被催得急了,他也会脸红筋胀:“这又不是吃晌午饭,锅头铲到碗头。”一听这话,催他的人就不好再催了。
肉市在老街上街的场口。卖猪肉的两个木头架子搭一根杉木条子,二刀肉、夹缝肉、肋条肉、五花肉,猪肝猪肺猪脑壳,挨个挂好。不过,这些卖肉的最怕青衣江涨大水。青衣江一涨大水,江对岸和龙乡的人过不了江,到了下午,挂在铁勾上的猪肉都吹干变黄了还没有卖完。这倒便宜了小镇上的人,到了下午四五点钟,才从屋里出来买落刀肉,一下就相因了好多。
老街中街人气最旺的是老理发店。老理发店里只有三把老式理发椅,墙壁上还贴着几张不知姓啥名谁的明星画。老理发店的师傅姓雷,已经70出头了。有人要剃头,跨进门便招呼一声“先坐到,先坐到”,雷师傅在后头先把烧好的热水舀进大钢精锅里兑好,这才出来给客人剃头。
老理发店生意好,不管赶不赶场,理发店外头的那两根长板凳上都坐满了等到剃头的老头和娃娃子。在老理发店,娃娃子一律剃“马桶盖”头,老头们最喜欢的则是刮光头,尤其是剃完了,雷师傅剃刀刀尖在老头们的眉心点两下,麻麻痒痒的,简直是一种享受。
小镇上那三棵百年黄葛树都在老街下街。黄葛树下,搭了半边不大的瓦房棚子,那就是王铁匠和他的儿子兼徒弟的铁匠铺了。铁匠铺从早到晚都“叮叮当当”的。再往前走不到100步,就到了下街最闹热的地方——猪市了。
洪雅县罗坝镇、名山县永兴镇的人都喜欢到下街的猪市来卖猪。在猪市里,最受小镇人喜欢的是洪雅郭王二沟的人卖的黑猪儿子。黑猪儿子肯吃肯睡,二月底买回家,喂到年底,就长成一百七八十斤重的大肥猪了……
一条老街,勾起了好多好多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