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天下-
A9天下
  • ·新疆戈壁滩巨幅标语藏着多少“冷知识”?
  • ·从“讲述故事”变成“修复行动”
  • ·重庆豌杂面“勇闯”比利时走红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对话巨幅标语修复者陆遥

从“讲述故事”变成“修复行动”

  这是一个27岁的贵州青年,从成都到新疆哈密,用20吨砾石,在戈壁上写下的最真诚的回答。
  陆遥和他的“略靠谱旅社”团队,在卫星地图上发现,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一片戈壁上有巨大的“为人民服务”标语。故事的开端,源于一个内容创作者的职业敏感——最初,他们只是想探寻这些大地艺术背后的航空军事史。
  然而,当朋友用无人机拍摄的画面传回时,陆遥的心被揪紧了:原本应该笔画清晰、气势恢宏的标语,因石块缺失和人为破坏,“像一道伤疤。”
  于是,陆遥选择了一条最“笨”的路:独自一人,开着自己那辆经过改装、最高时速只有80公里的小货车,从成都驶向哈密,执行修复计划。
  记者:整个修复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陆遥:找石头。这是我们最初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难题。一开始,我们预估的工程量没那么大,以为一两车石头就够了,觉得是随手就能做的事,就没跟当地部门打招呼。后来才发现工程量很大。颓丧过,甚至绝望过。好在,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最终坚持下来了。
  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不想因为修复而造成新的破坏。为此我们做了详细的田野调查,试验了多种当地石料,但都不符合要求。那几天真的很绝望——人生地不熟,跑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合适的石材。就在快要放弃时,我们终于在距离巨幅标语100多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合适的石料,总共买了20吨,花了4000元,找货车拉石头去现场,运费花了1500元。
  记者:为什么要分27趟来回转运石料?
  陆遥:为了保护戈壁脆弱的生态。我们特意把满载石料的大货车停在距离修复地点3公里外的地方,然后用小货车一点点地转运,像蚂蚁搬家一样。戈壁表面的黑色砾石层只有薄薄一层,下面是很厚的碱土,这种地貌需要上百年才能形成。一旦被重型车辆碾压,痕迹几乎无法消除。有人曾建议,“把压进去的石头抠出来就行了”,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宁愿多跑几趟,也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记者:修复完成后的那一刻,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陆遥:如释重负,又无比激动。9月23日,我回到成都,但因天气原因,一直等到28日才收到卫星图像。那5天我过得特别煎熬,不断担心修复效果是否达标。当最终看到卫星传回的图像,清晰地显示“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已完整复原时,心里的石头才真正落地。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