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个字6个篮球场大,“为人民服务”地标性标语遭破坏
新疆哈密戈壁滩上,“为人民服务”巨幅标语上出现车辆碾压痕迹。视频截图
每个字相当于6个篮球场大,它们静卧于新疆哈密戈壁滩上,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风沙,却险些毁于瞬间的莽撞。
连日来,新疆哈密戈壁滩“为人民服务”巨型标语遭车辆漂移破坏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这些巨型地标藏着不少“冷知识”。
“为人民服务”巨幅标语被破坏,后经网友自发修复……连日来,相关新闻多次冲上热搜。细心网友注意到,这些标语每个字长宽各50米,面积近4亩地,相当于6个标准篮球场大小。
公开信息显示,这些标语的诞生,源于紧迫的军事需求。1967年,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在新疆成立,飞行员在训练中发现,戈壁地区缺乏明显地标,极易迷失方向。时任该校领航主任的季臣业提出建造地面标语作为导航地标的方案。
建造过程充满艰辛。官兵们用经纬仪测量地面,定出空域准确范围,然后参照坐标纸上的设计,用皮尺进行实地测量。学员们利用铁锹、木制推雪板等工具把笔画内的戈壁石挖开,露出黄褐色的碱土。从1968年4月开始,几十名官兵奋战了四五个月,最终完成了包含“为人民服务”在内的5组标语。
之后,这些航标不仅为飞行员提供了导航参照,更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据“哈密发布”等媒体报道,这些标语能保存半个多世纪而清晰可见,关键在于独特的建造工艺。建设者们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通过刮除表面深色砾石,露出下面的浅色碱土,形成鲜明对比。由于碱土结实,风吹不动,从而形成了持久的地面标志。
选择在此地建造标语,也经过了周密考量。哈密戈壁地势平坦开阔,风力作用相对稳定,减少了标语被流沙掩埋的可能。同时,当地降雨稀少,碱土地面坚硬不易被冲刷,为标语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理想条件。5组标语共计包含30个汉字,加上一个巨大的感叹号,总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
2025年9月,博主“略靠谱旅社”(本名陆遥)在卫星地图上发现哈密戈壁的“为人民服务”标语周围出现了异常痕迹。对比历史图片并前往现场一探究竟后,他确认这些巨型地标遭到了车辆漂移破坏。
现场景象令人痛心:“人”和“民”二字之间布满了越野车辆漂移产生的沟壑。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航标,扛住了60年风沙侵蚀,却差点毁在了越野车的车轮下。
面对破坏,陆遥决定自发修复。他购买了20吨与被破坏地表相似的砾石,与朋友一起耗时9天对受损区域进行修复。修复过程充满挑战,为防止重型车辆造成二次破坏,20吨石料先卸在3公里外的铁路边,再用小货车分批转运至现场。
卫星技术在此次修复验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修复完成后,长光卫星公司无偿提供技术支持。9月28日中午12点45分51秒,“吉林一号”卫星飞过标语上空,确认现场已完全修复。不仅如此,长光卫星公司为了支持网友自发修复巨幅标语的公益行动,还决定将其后续拍摄任务、监测画面全部免费执行,引来网友点赞。
事件引发关注后,哈密市政府迅速采取行动。据当地官方发布的信息,10月12日,哈密市多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商讨常态化保护措施,要求根据《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严格执行“所有自驾游活动必须严格在指定区域内开展”,违者将面临处罚。
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披露,已将巨型航标纳入第四次文物普查范围,将请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对五处航标进行文物鉴定,探讨更加科学规范的保护措施。
与此同时,文旅部门也在研究设立物理防护与数字监测相结合的保护体系。计划在标语周围设置防护设施,并安装监控设备,防止类似破坏事件再次发生。
上述这些措施,不仅针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处标语,更是为哈密戈壁滩上其他类似历史地标建立保护机制。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