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梧桐花开
  • ·千秋诗魂
  • ·居有竹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居有竹

  

□潘鸣

  有一种感觉——但愿是错觉:我的故乡川西平原,一座座乡间庭院,竹影婆娑的情景,正在悄然与日消退。新建的院舍许多变身为小洋楼,再配以幽幽纤竹,似乎不搭调;昔日诸多功能的竹器,亦已被花花绿绿的塑料或元素不明的合成材料制品取代。
  竹,在乡间黯然失宠。
  回首昔年,竹林盘,曾经是川西乡村民居的代名词。那时,几乎家家户户的茅屋瓦舍,都掩映在一片蓊蓊郁郁的竹树丛林中。楠竹、慈竹、绵竹、水竹、罗汉竹、观音竹,一色青绿,婀娜多姿。少时,我曾经跟随一帮割猪草的农家孩子爬上龙门山坡梁,纵目俯瞰,平畴沃野之上,一团团翠竹拥揽的院落,恍若一连串偌大的温馨鸟窝。
  我老家那座院子,寻常中有些与众不同。它是由一间简陋村小和一户卿姓农家共同构成的四合院。彼此无隔栏,院中一方石灰坪地,兼有操场和晒坝的功能。说是四合院,其实表意不严谨。院子除了一段残缺的泥石垒墙,其余三方并无墙体合围,皆由一簇一簇的慈竹盘根错节、勾连交织为笆篱。
  植竹为墙,给学校和村邻省下一笔土建开支,这在困难年头是挺要紧的。慈竹贱生,村邻在院子周边土埂上埋植一些带胚芽的母竹,才三年五载,就蹿成一围蓬勃的丛林。窝蔸密匝,枝杈纵横,防护功效毫不逊色于实体墙。一日傍黑,有黄鼬溜进院子想偷鸡,村邻见了,连声咋呼追打。那黄鼬惊慌逃窜,一头卡在竹叉上动弹不得,被当场生擒。
  二三月里,竹林盘里始发春笋。透过地面厚厚的腐竹叶,这里那里,变戏法似地不断拱出一些尖尖角。新笋都穿戴了严实的铠甲,一身毛刺,我们小孩子不敢触摸。待其冒到一拃多高,卿婶会采挖一些,分送几户教师人家。母亲小心剥掉笋壳,新笋鲜嫩极了,鹅黄中微微泛青。母亲切笋成丝,用开水漂过,加上几叶藿香炝炒,好可口的一味春菜。
  制作各种竹器,是卿大伯的拿手好戏。夏天白日里忙完田间农活,吃过晚饭,卿大伯会在月明如水之夜,在晒坝摆开架势做篾活。工具很简单:一把厚脊砍刀,一把薄刃篾刀。他将白天从竹林里伐下的成竹斜担在一条高脚条凳上,先用砍刀剖竹去节,划成条状竹料;再用篾刀层层剥启,分离黄篾、青篾。
  然后,他顺势落座木凳,搁了刀柄,凭借纯手工,以黄篾作骨架、以青篾为经纬,稔熟地编织心中构想的什物:米箩、背篓、笸箕、筛筐、篾凉席、矮凳、小靠椅、烘笼儿,一天天变着花样做。他那粗粝的指掌那一刻显得特别灵巧,随着十指的拨弄,柔韧的篾条翻飞曼舞,像是受了点化,突然活泛了过来。编织出来的东西,除了家用,卿大伯会挑到镇街赶集售卖,换了钱补济家用。
  耳濡目染之下,我也曾尝试竹编技艺。在付出指头破口流血的代价后,好歹捣鼓出一个不成体统的鸟笼,还编扎过一只老喜欢倒栽葱的风筝。
  对于儿时的我们,竹林盘里总是有无尽的乐趣或惊险,令人既迷恋又怀揣几分忐忑。我们在茂密的枝叶间时不时会觅得一枚枚蓝宝石一样的鸟蛋,我们忘情地追逐一种翩跹于竹林、芳名叫“七姑娘”的精微蜻蜓,我们举着蛛丝网罩循声搜捕长声吆吆的鸣蝉,我们曾在竹下与一条菜花蛇不期而遇吓得夺路狂奔……
  我家屋檐外紧傍一丛竹。晚上熄灯卧床,侧身转眼,常见竹影绰绰,借着星月辉芒投映在纸糊的窗棂上,是变幻莫定的皮影戏。偶有风过,竹子枝叶摇曳律动,沙沙之声酷似酥雨飘拂,令人心旷神怡。
  竹子蕴含天然药性,那时乡人偶感热毒,不去医院,径直去竹林盘。抽取一把新长的竹芯,再去陌上寻几株车前草、蒲公英,熬了汤药,连服两天,药到病除,十分灵验。
  东坡居士留有千载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居有竹,实在是我辈凡人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