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梧桐花开
  • ·千秋诗魂
  • ·居有竹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千秋诗魂

  

□刘一骄

  “看那朵荷花!”同行的朋友兴奋地盯着荷塘。我转头凝望,好一片清凉的荷塘,徒步的燥热感瞬间消散在大朵大朵的荷叶间。
  此地有长廊一道、凉亭一座,嘉木四合,绿水内镶。盛夏灼人的阳光融在这温柔的绿意间,也变得和顺起来。密密麻麻的荷叶,你趴在我身上,我躺在你脚旁,共同给这片荷塘撑起一把绿油油的遮阳伞。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万绿丛中一朵耀眼的荷花。殷红的它,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成了这片天地的主角。
  “好难得啊,我以前都没有注意到这片荷塘。”我惊讶。朋友点点头,盯着池中的荷花。我也静静地看着那朵荷花,那唯一一个被万千绿叶簇拥,被无数游人注目,凭一点鲜红傲立在水池中心的挺拔身躯。那是你吗?诗圣,是你在观照我们这些后世人吗?
  成都杜甫草堂由于离家近,我去过许多次。每次去,总有令人激动的新鲜感。草堂绿荫浓盛,园内比起外面清凉不少,有一种让人心静的力量。麻雀似乎也沉醉在这凉意中,呆呆地立在道旁。我们走近,它们只蹦跳着往前走远——并没有想象中飞起的画面。这一定是这里的“家雀”吧,慕名前来杜甫草堂的游人实在太多,连这种极易受惊的鸟也见怪不怪了。
  印象中,我去游玩的时候,游人一次比一次多。如今正值暑假,虽说是旅游旺季,但场面的壮观仍出乎我的意料。
  年迈的游客,白花花的胡子已蓄至胸口,目光仍炯炯有神。年幼的婴童,还要抱在怀里,被大人安慰“不哭”。前来参观的,最多的还是学生。“晋代衣冠成古丘”“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萧瑟破败,在这里是不可能出现的事。千古浪潮汤汤奔去,淘不走杜甫的这座草堂。
  据草堂附近出土的一块石碑记载:“江水之西,平原之上。”“野鸟徘徊,行人凄怆,空余石塔……”杜甫来蜀前,此地荒凉偏僻,人迹罕至。谁能料想,1000多年后,这里已是游人不绝的圣地。一切,都是因为这里有一缕“千秋诗魂”。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与杜甫,同为盛唐的顶级诗人,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两颗耀眼的星辰。我和朋友走在青石板路上,突然撞进一方让人心醉的小世界里。一座方正的庭院,正中间是一个盆景园,有长廊环绕四周。在这长廊的墙上,一块块石碑,或楷或草,或隶或篆,刻满了杜甫的诗作。
  四下望去,盆景园内游人稀少,反倒是这长廊中站满了人。“我今天一定要在这里找出10首我认得的诗。”一个小男孩信誓旦旦地对妈妈说。看着他,我仿佛看到了许多年前的自己。杜工部的身影,似乎就在墙上的一笔一划间,用他那悲悯的双目看着一个又一个驻足于此的人。笔画的跳动,线条的流转,勾勒出一幅幅世间众生疾苦相。
  草堂,自然就是整个杜甫草堂的重中之重了。不用真切地看见茅屋,就能知晓它的所在:游人聚集的最多处,便是那茅屋了。脱落的灰白墙皮下,分明可见用竹条“织”成的“筋骨”。明知道这是后世重修的,大家却仍乐此不疲地往里钻想探个究竟。
  这也是拜他的精神所赐吧!人们渴望从与他有关的一切事物里寻找圣哲的精神。杜甫当年就是在这样一间破败漏雨的茅草屋里,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吧。
  房外,两个外国人的身影格外醒目。她们皱着眉头,抬头紧盯着一截断掉的枯木,是想寻得历史的踪迹?“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样一个崇高而纯洁、神圣而伟大的诗魂,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吗?
  雪白的照壁上,“诗圣千秋”四个飘逸的大字,引得游人流连拍照。诗圣的精神是不灭的,诗圣的灵魂是永恒的。一座草堂,一位圣哲,一颗永不坠落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