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推进协同立法 共同保护嘉陵江
  • ·《成渝双城“五论”》出版发行
  • ·省档案馆开放10万余件馆藏档案
  • ·紧扣群众所需所盼着力解决问题办好实事 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面对面”交流

推进协同立法 共同保护嘉陵江

6月6日,188.8万尾鱼苗在广元放流嘉陵江。图据川观新闻

  “无论是成都市郫都区的战旗村,亦或是在天府新区的所见所闻,有太多地方值得重庆学习,我们收获很多。”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元春的“开场白”,开启了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的“面对面”座谈。
  6月4日上午,这场座谈会在成都举行。带着调研的收获和问题,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一行,坐在了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成都市人大常委会相关人员,以及部分四川省政府组成部门相关负责人面前,双方进行深度交流。
  此前两天,由11人组成的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就嘉陵江流域协同立法、推进乡村振兴、成都市垃圾分类的现状和立法实施情况、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和建设情况等内容,开展了深入调研。

关键词:
协同立法
求同存异应该是重点讨论的问题

  通过协同立法保护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是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协同合作事项的重要内容。座谈会上,这一话题排在了首位。
  四川省人大城环资委主任委员梁伟华表示,嘉陵江是沿岸群众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因此,立法保护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示范带创建,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护碧水千里,惠沿江百姓”,川渝两地协同立法,既是对嘉陵江流域的有效保护,也是对流域人民群众期盼的及时回应。双方认为,协同立法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坚强法治保障。
  据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茆爽介绍,四川嘉陵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中向好,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污水管网短板突出、部分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不高、流域沿线和岸线资源开发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等不足。
  针对这些不足,茆爽表示,四川将强化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机制,健全完善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持续打好流域污染治理和“十年禁渔”攻坚战,加大良好水体保护修复,着力解决污染防治突出问题,不断推动嘉陵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结合两地实际情况和调研结果,陈元春说:“求同存异,是嘉陵江流域协同立法应该重点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
垃圾分类
成都的垃圾处理理念和方法很“超前”

  对于成都的垃圾处理理念和方法,陈元春总结为“超前”。“我认真阅读了《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很多方面都考虑得很长远,尤其是把产业发展作为单独一章,我觉得是创新性的。另外,在循环利用和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进行了资源化、减量化的考虑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说。
  据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巫敏介绍,截至4月底,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居民641万余户,基本实现了居民小区全覆盖,党政机关、学校、医疗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均实现100%全覆盖。同时,成都已在全市公共机构及1.7万余个小区共铺设四分类设施38万余个,建成标准化集中投放站点9800余个,配备四分类收集运输车2940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收运体系基本建成。
  巫敏表示,条例实施带来了机遇,“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开展监督,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和运行机制等工作,以推进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乡村

  给调研组一行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四川乡村振兴的成果。
  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李春华介绍,以“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此外,长江流域禁捕工作扎实推进,全省已退捕渔船10257艘,退捕渔民16480人,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退捕任务……
  陈元春对基层“乡村振兴学院”记忆深刻,从基层听到的“治理心得”也让她念念不忘。“以前,大家常说‘管理乡村,服务百姓’,如今是‘经营乡村,造福百姓’,这是思路和理念上的大变化。如何去造福百姓,让百姓真正受益呢?答案就是,像经营家庭一样,去经营乡村。”她说。

关键词:
公园城市
对标先进案例提升市民幸福感

  同样让陈元春印象深刻的还有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她认为,这是成都进行产业规划、生态布局,并预留下一步承载和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
  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副局长谢玉常介绍,成都坚持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绿色发展案例,推动营城路径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转变,发展方式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转变,发展逻辑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
  目前,成都引领构建了“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加速形成“轨道交通放射型+环形骨架网络”,运营里程达558公里,居全国第4位;建成社区绿道1127条,公交出行分担率达60%,共享单车日均骑行次数超过200万人次。
  谢玉常表示,下一步,成都将坚定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同时推动生态投资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提升市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龚海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媛莉 见习记者 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