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记者从成都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了解到,近期部分不良商家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渴望关怀的心理,通过翻新营销套路,在保健食品、药品及医疗器械领域实施诈骗,严重侵害老年消费者财产安全与身心健康。成都消委会特别发布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及其家人警惕相关风险。
据了解,不良商家的诈骗套路呈现多样化特点。一方面,通过组织线下活动、赠送小礼品等方式获取老年人信任,再将其诱入封闭的线上社群或直播间,开展洗脑式营销与虚假宣传;另一方面,打着“高科技”“祖传秘方”“包治百病”等旗号,直接向老年人兜售名不副实的产品或服务,此类乱象在保健食品、药品及医疗器械领域尤为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成都消委会就三大高风险领域分别给出具体提醒,助力老年消费者规避风险:
健功能的食品,并非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
病。老年消费者在购买时需注意: 认准产品包装上的“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查询真伪;
警惕宣称“包治百病”“药到病除”“根治”“速效”等夸大或虚假宣传功效的行为;
不轻信“专家”“名医”在非正规场合的推荐,尤其警惕以免费体检、健康讲座、赠送礼品为诱饵的推销活动;
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索要、留存好购买凭证。
药品直接关系生命健康,成都消委会强调需严格遵循规范流程购买和使用:
必须通过正规医疗机构和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店购买药品;
购买时认准“国药准字”批准文号,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核实信息;
处方药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和使用,切勿自行随意购买服用;
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遵照医嘱或说明书要求使用,同时注意药品储存条件和有效期,定期清理过期药品。
医疗器械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缓解,其购买和使用需保持谨慎:
购买前查验产品是否具有合法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备案凭证,明确其适用范围、预期用途及禁忌症;
警惕宣称“包治百病”“替代医生”“根治”等效果的理疗仪、治疗仪等产品;
通过持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正规药店、医疗器械专营店或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购买;
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购买后妥善保管购买凭证
熊作宇华西社区报记者杨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