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6 家园-
E6家园
  • ·清明菜粑粑香又香
  • ·征 稿 启 事
  • ·杜甫诗词里的春天
  • ·三月的村庄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清明菜粑粑香又香

  

□周晓为
  初春的太阳刚露出笑脸没几天,清明菜就迫不及待、探头探脑从地里钻了出来,嫩绿嫩绿的,身上还缀满了毛茸茸的棉毛。那麦田里、胡豆地里、田坎边上,一丛丛、一片片的清明菜仿佛是一夜间从土里长出来一般,给冷寂了一个冬天而毫无生气的土地带来了春意。
  我对清明菜有难以言说的感情。有一年的春节,家里什么过年的东西都没有,临过年的前一天,远在贵州读书的大哥,托回家探亲的同学送来了一斤糯米、一斤黄豆。一斤糯米肯定无法推汤圆,妈妈叫我和弟弟去南岸摘点清明菜回来做清明菜粑粑。
  我和弟弟坐轮渡到了南岸,那时南岸没开发,到处是庄稼地,天气还没转暖,清明菜不多,但挖野菜的人特别多。我们在地里找呀找,哪怕一窝小小的清明菜也不放过,那是我们对过年的期望、对吃饱肚子的渴望。在弟弟一声声“姐,我又找到一窝”的惊喜声中,我们蹲下去起来、起来又蹲下去,好不容易摘满了一袋清明菜,随即兴致勃勃地带回家。
  妈妈将清明菜理好淘净,下锅焯水后,切得细细的,然后将水挤干净,将搭配好的糯米和大米磨成粉,揉合在清明菜里,做成一个个粑粑上锅蒸熟。再将黄豆炒香也磨成粉,蒸好的清明菜粑粑裹上黄豆面,真的是太香太好吃了,只可惜那个年代没有白糖,如果再加一点白糖,那就更好吃了,那是那年春节我们家过年时唯一的食品,也是留在我脑海中几十年来过年的味道。
  清明菜,顾名思义应该是清明节才长出来的,但在内陆的大部分地区,初春之时,清明菜就从地里冒出来了,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清明菜已经开花老了,不能再做清明菜粑粑了。
  “有钱难过正二月”,在粮食匮乏的年代,过完年,大部分农村人的家里就青黄不接了,不要说干的,就是稀的也接不上气。这时家家户户都盼着清明菜快快出土,清明菜才从地里探出头,那么小那么嫩那么弱,人们就迫不及待地采摘,洗净淖水切细,混杂一点粗粮做成粑粑或是调一点玉米糊糊充饥,那是救命的呀!
  改革开放后,粮食富足,人们再也不用以菜代粮,也很少有人去摘清明菜了,但我还是忘不了清明菜。每年的初春,我便和老伴背上食品踏青郊游,四处寻找清明菜,每寻到清明菜,就象孩童般惊喜和快乐,因为它就是我心目中的春天。
  看到了一窝,我蹲下去摘,接着便看到了一丛,再接着,你发现不远处,有一大片——哦!原来它们与人一样喜欢群居。
  用清明菜加糯米粉做粑粑,清香、软糯,再裹上加了糖的黄豆粉,不仅是一道可口的小吃,更是舌尖上的乡愁。现在许多旅游景点都有清明菜粑粑卖,更有高档的川菜馆,将清明菜粑粑做成了极精致的小吃,让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顿感口舌生香,颇受食客欢迎。曾经让人们赖以充饥的草根野菜,如今登上了大雅之堂。
  春天来了,朋友们,快去郊外寻觅清明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