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早上翻看朋友圈,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女生身着一袭藏蓝色长衫,落落大方地站在舞台上说着相声。照片下附文:言必信行必果。第一次这么酣畅这么开心地登台说相声,感谢带我出道的棉花老师,感谢拍摄者院长大人,感谢所有观众们的掌声和欢笑声。来年再见!……
照片中的她是我的高中同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吉林大学,后读硕士,之后又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任教于吉林大学。她的履历说明了她的优秀,但我要说的是,她不但是一个优秀的人,还是一个有趣味的人。
高二那年,我和她还有另外两个同学四人同桌,并排而坐。她给我们三个人的名字均冠以“火”字,说我们都是“火”字辈的,至于名字的由来我不记得了,她分别称呼我们仨叫“火萌”“火洁”“火鹤”。现在想来,依然觉得好玩。
她的风趣来自于她的家庭。她跟我讲,有一天,她放学回家一进门,朝里屋的父亲兴奋地大喊:“爸,爸,快看,克林顿来了!”她的父亲随口接了句:“啊,快给拿拖鞋!”说到她的父亲,可是不一般,他是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曾很自豪地对我说:“我爸爸是吉大考古系的老师,你上百度就能找到他。”能上百度找到的人得多牛啊,我当时在心里暗暗崇拜。虽是出身书香门第,但是她的父亲对她的要求并不严苛,比如,老师布置的理科习题,她常常空白呈现——那是她的弱项。不过,这并不妨碍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生:她写得一手洒脱飘逸的好字,弹得一手娴熟自如的吉他,会写细腻却不乏理性的文章,模仿起赵本山的小品来也是惟妙惟肖。她还爱看漫画,喜听摇滚,与男生互称哥们,人缘颇好。现在看来,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成就了她热爱自由、幽默风趣的性格。
时至今日,她发到朋友圈的内容多是关于读书——诸如哲学、逻辑学、电影、音乐,你从中能感觉到那是一个有灵魂的人。
我们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这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或者灌输观念。在中国,有多少孩子被家长裹挟着奔走于各种兴趣班、补课班,好像对一个人的教育全是关于成绩、升学。有多少家长愿意在周末陪着孩子读一本童话然后交流感想,或是带着孩子去河边抓鱼,去田野里逮蚂蚱?恐怕不多吧。他们或许会说,作业还来不及完成呢。但是像这位博士生导师父亲,如果当初逼着自己的女儿做数学题,反对她练习吉他,恐怕今天又少了一个内心丰富有趣的老师,又多了一个平庸无趣的人。大多数家长都重视学校教育,忽略家庭教育,尽一切努力只为帮助孩子取得优秀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到了那时,教育的使命就算完成了。可是,然后呢?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快乐吗?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那一纸文凭。并且,大学毕业也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要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个新知识、新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的时代,吃老本的人终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我现在最大的感悟是,对孩子真正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家庭教育。身教胜于言传,如果不是她的父亲潜心钻研学术,家庭充满书卷意味,她也不会一路孜孜不倦地求学而获得博士学位;如果不是她的父亲给予她发展兴趣爱好的空间,她也不会精通琴棋书画,像现在这样如此才华横溢。
真正成功的教育是,促进个体潜能的实现,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独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