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区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持续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
华兴街社区加装电梯协调会。
刷卡、进电梯、十多秒后到家门口!在成都锦江区桂王桥东街4号院,外观为玻璃幕墙的电梯每天都在为“上上下下”的居民们提供服务。据了解,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是一项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在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既有住宅使用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记者从锦江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获悉,截至目前,锦江区已为既有住宅加装192部电梯,66个小区2300多户居民因此进入了“电梯时代”。
“以前要上5楼,我中途起码要休息两次,年纪大了,腿脚也没有以前利索,如果手上再拿点东西,就更别提了!”如今每当谈起增设电梯后的变化,家住锦江区桂王桥东街4号院的王先生总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现在有了电梯,买菜、锻炼都方便多了,平时买了米和油我都能轻轻松松提上楼!”
然而,“加梯”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4号院居住的廖正恺回忆说,加梯过程中,项目方由于资金问题导致电梯加装处于停工状态,“一时间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们第一时间召开了协调会,积极为居民和施工方搭建沟通平台。”锦江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经多方了解情况后,该局牵头属地街道、司法所和业主代表与企业法人一起协商解决问题,并签订协议书,以保障电梯加装后续工作的完成。
一部电梯的加装涉及的单位较多,加装电梯确实要经历许多困难与障碍:电梯加装前,业主诉求不一,推进难度较大;电梯加装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电梯后续管理、楼道治理等问题。
如何破题?对此,锦江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华兴街社区、庆云社区、合江亭社区、交子社区、莲花社区5个社区建立了“加装电梯党员志愿者服务站”,协助解决电梯增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主要为居民提供政策解读、矛盾调处等志愿服务。”蓉易安城市更新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刘俊也是华兴街社区“加装电梯党员志愿者服务站”的一员。据他介绍,服务站挖掘社区党员志愿者的“熟人效应”,引导居民支持配合加梯工作。“一个小区往往都要进行五六次调解,甚至更多,但只要能打消居民们的顾虑,形成顺利推进的‘合力’,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走进北顺西巷6号院,改造后的院落面貌让人眼前一亮。在院子里住了20多年的王遐申怎么也没想到,现在不仅实现了期盼已久的“电梯梦”,小区里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提升。“现在,老人们上上下下不再犯难,舒适的环境也让我们更愿意出门走走,大家都很满意。”
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锦江区北顺西巷6号院落是金具厂的员工宿舍。这个已建成20余年的“90后”院子,如何提升配套?如何发动居民共建共治?
“关键要收获民心和民意。”对此,锦江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首先发力,主动送政策到街道、进社区、进院落、进家庭,全面宣传自主增设电梯。在督促街道、社区启动院落重大议事协商沟通机制的基础上,多次召集街道、社区、电梯公司和业主针对电梯安装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磋商,为了让“加梯”向纵深推进,由小区党员志愿者组成的自治组织——“院落规划师”也应运而生。
“自己的院子自己管,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作为北顺西巷6号院落的“老居民”,王遐申第一时间当起“承头人”,他介绍说,院子共有7个单元楼,“院落规划师”由每个单元楼推举一名党员代表产生,统筹协调小区加装电梯各项事宜。“通过入户走访,向居民宣传加装电梯的相关政策,收集居民意见,争取居民支持。”
“在改造后,我们也积极与居民协商电梯维护相关事宜。经过协商,院落和电梯加装公司签订了10年合同,维护费及电费由电梯加装公司管理,平均每户每月摊销9元。”王遐申表示。
据锦江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积极探索“三民一同”机制,以院落规划“民提议”、共建共享“民商议”、居民自治“民决议”、社会力量“同行动”为支点,让居民们全程参与电梯施工监督、检查验收、后期运行维护,“真正实现‘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
利用加装电梯的契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锦江区协调多方资源同步改造院落基础设施,改善公共生活环境。在对车棚、花台、墙面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修整维护的同时,还打造了“红星6号党建地图”“6号低碳装置”等微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