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四川-
A6四川
  • ·千年前“外地人”眼中的成都是怎样的
  • ·而立之年入行 曾被“一根针”难倒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阿来再讲陆游与范成大:

千年前“外地人”眼中的成都是怎样的

阿来在“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之“陆游蜀中诗讲”第十六讲讲座现场。

  青年时期的李白仗剑去蜀后再未归来,苏轼为父亲守孝期满离川,也是终老异地未返。而从外地奔赴蜀地的诗人却络绎不绝,将一片诗心托付在了这里。受制于古代的籍贯回避制度,让这样的“异乡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独特的存在,也为每一座古老的城市留下了浪漫印记。
  公元1175年,范成大调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也是在这一年,正在荣州(今自贡荣县)任上的陆游回到成都,任职范成大幕中,两人既是上下级,也是诗友。他们相互唱和,为成都留下许多名篇佳作,也是人们如今了解南宋时期四川风物的重要材料。
  10月18日,阿来系列讲座“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之“陆游蜀中诗讲”第十六讲在成都高新区图书馆举行。本次讲座延续上一讲陆游和范成大在蜀中的交往,以“迟日春风护海棠”为题,围绕两位吴地诗人的视角,让观众了解了南宋时期成都的节庆烟火、古迹文脉与诗心交游。

天中节、会庆节是什么节日
古人过节不仅是“吃喝”


  讲座从成都人在大慈寺过节的景象开始讲起。陆游写有《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范成大则有《会庆节大慈寺茶酒》,共同记录下当时成都市民欢庆的盛况。
  这两个节日分别是什么?阿来举例,苏轼的《天中节》,其中写“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原来两宋时期,端午节又被称作“天中节”。而会庆节则是为庆祝南宋孝宗皇帝生日的节日,当日官府组织击鼓庆典,民间宴饮同庆。阿来解释,因节日恰逢夏至后三伏天,正值农作物灌浆关键期,民众逐步将其与降雨观测结合。
  宋人过节,寺庙是重要场合。端午前,大慈寺燃起万盏灯火。陆游诗中所写,描绘了一副灯火如昼、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而范成大《会庆节大慈寺茶酒》则展示了南宋时期皇家庆典的节日盛况,抒发了诗人身处欢庆场景时对往事的追忆与时空交错的感慨。通过“澹澹煖红旗转日,浮浮寒碧瓦收烟。衔杯乐圣千秋节,击鼓迎冬大有年”两联,更让今人看到千年前的古人过节的仪式感,不仅有宴饮,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今天我们很多节日,只讲究出去吃一顿,大家都说自己是‘吃货’。我们似乎慢慢忘记了节日里面包含的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自然的认识。”阿来说。

诗中解读成都古迹:
大慈寺千年前也是CBD


  阿来引《蜀中名胜记》中所记载,当时的大慈寺,“宏阔壮丽,千栱万栋……珍异杂陈,如蚕市、扇市、药市、七宝市、夜市……”可以看到,从古至今,大慈寺都是成都市民生活的中心区域,堪称千年不变的CBD。
  讲到《五月五日蜀州放解榜第一人杨鉴,具庆下孤生,怆然有感》一诗,阿来借陆游这首为考生庆贺的诗篇,延伸解读了当年范成大在成都修缮学宫的事迹。“文翁石室”作为我国最早的官办学府,在范成大手中重获新生。杨甲《成都修学记》记载,范成大发现学宫“屋室堕剥,木老石腐”,便决定重修。不光拨款,范成大还和大家一起筹划修复工程,加强对执行者的监督,避免“豆腐渣工程”。一年后,学宫重新修葺一新,使其“为西南冠”。

陆游与范成大的唱和:
情绪价值给够


  陆游与范成大,二人既是上下级,更是诗文知己。在讲座中,阿来解读了几首范成大病中与陆游的唱和诗篇。比如范成大《二月二十七日病后始能扶头》中说自己“更蒙厉鬼相提唱,此去山林属当家”,感觉已经行将就木。陆游则回:“天魔久矣先成佛,多病维摩尚在家。”用了佛经中维摩诘的典故,将范成大比作修行深厚的智者,寄寓宽慰与敬意。
  范成大《春晚卧病,故事都废,闻西门种柳已成,而燕宫海棠亦烂漫矣》中,写春天老了,自己也病了。而陆游却告诉他:今年春天多雨,最近才有晴天,海棠花还没开好,等你病好了,正好能出游赏花。于是范成大便写下了“迟日温风护海棠,十分颜色醉春妆”。同时,阿来也讲解了为“海棠痴”的陆游名篇《花时遍游诸家园》。花开有时,诗心不凋,两位诗人对赏花的痴狂,实则是对生命与美的极致热爱。
  讲座最后,阿来预告了下一讲的内容,将继续解读陆游与范成大在蜀中的事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图据阿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