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我国新一代粮仓
粮食气膜仓外观。
粮食气膜仓内的智能测温测湿。
在“气球”里建造粮仓?这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真实地发生在成都。
10月16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了中央储备粮四川新津直属库有限公司,实地探访了全国首批新一代粮仓——“粮食气膜仓”。
据悉,粮食气膜仓是以充气膜结构为模板施工构成的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近圆顶粮仓,因其优异的性能,更适合运用低温和氮气气调储粮等绿色储粮技术,大大提升储粮质量,确保“优粮优储、常储常新”。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库区,4座高大的白色粮仓十分显眼。“这就是我们新一代仓型——粮食气膜仓。”中储粮成都储藏院建筑师包晓强介绍说,该批粮食气膜仓共4座,每座仓体直径23米、高36米,装粮高度24米。
为何要研发建造新一代的粮仓?包晓强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不仅仅是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只有提高储粮技术,才能保证储粮绿色保鲜。
气膜仓外观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里面可是“大有名堂”。包晓强介绍,气膜仓由三层结构构成,最外层是一种叫PVDF的高分子膜材料,它就像“冲锋衣”,让粮仓不惧日晒雨淋;中间是聚氨酯的材料,相当于“保温服”,起到保温、隔热的效果,让粮食在仓内可以享受最舒适的温度;最里面则是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铠甲”,保证粮仓坚如磐石。
建造气膜仓的过程和建造其他粮仓完全不一样。他接着说,首先将气膜像气球一样吹起来,之后才在里面进行施工作业,这样不仅可实现全天候无干扰施工,而且可防止粉尘、噪音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加环保。
随后,记者跟随仓储科负责人吴晓光进入到一座储存大豆的气膜仓内。“这批大豆是2023年8月入仓的,一共7500吨,目前储存情况良好。”吴晓光介绍,现在仓内温度是22℃,湿度73度,粮堆高度22.7米,占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小。通过仓顶轴流通风口、自然通风口来进行通风换气;同时还有25根测温电缆,下面分布着350个测温点位,实时监测粮食温度。
吴晓光介绍,气膜仓保温隔热性好,相比传统浅圆仓,气膜仓仓内温度变化受外界温度变化影响小,夏季仓内温度从25℃上升至30℃需要39天,浅圆仓则只需要7天;同时气密性也很优秀,氮气、二氧化碳气调作业时,气体浓度维持效果更好,无需二次补气,害虫死亡率100%。
此外,粮仓还配备智能仓储信息控制系统,将粮情测控、智能气调、智能通风、智能控温等集成在一个管控平台,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有了这些智能化设备,现在1个人可以保管10个仓,大大提高仓储管理工作效率。”吴晓光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