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1 财经-
A11财经
  • ·堂食“货真价实” 外卖“凑合了事”?
  • ·保险产品下月底“降息”
  • ·证监会简化办理已故投资者小额遗产继承程序
  • ·白杰品股 必要条件
  • ·通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堂食“货真价实” 外卖“凑合了事”?

——部分餐饮堂食外卖“双标”现象调查

  外卖用冻肉,堂食用鲜肉;外卖用陈米,堂食用新米……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部分餐饮商家存在堂食外卖“双标”现象。花同样的钱点同款食物,外卖和堂食吃到的食物品质是否存在不同?外卖“缩水”背后原因何在?记者近日走访多家餐饮商家,针对堂食与外卖“差别对待”一事展开调查。

堂食外卖“差别对待”?


  “感觉很多菜堂食很好吃,点外卖就变了味道。”杭州林先生口中的“变味”,不仅是菜品口味有所差别,更是感觉食材也有点不同,“我以前做过餐饮,对食材比较了解,有一次点烧烤外卖就发现商家把烤油边换成了护心肉,护心肉批发价格低很多。”
  消费者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在同一家咖啡店点拿铁,堂食用的巴氏鲜奶,但在点外卖时感觉就不是鲜奶了,口感层次差很多。
  7月23日中午,记者随机走进一家经营烤肉的餐厅,只见三名店员在档口忙着出餐,吧台上的外卖整齐排列,后厨不时传来“外卖又有新订单了”的提示音。
  商户艾先生告诉记者,“外卖用冻肉,堂食用鲜肉;外卖用陈米,堂食用新米”的“双标”行为,对多数正规商家而言,在操作上并不可行。“中午和晚上是店里最忙的时候,人手非常紧张,大家只想着赶紧把餐出完,别积压太多订单,很难有精力搞‘两套生产线’。”
  对于外卖“双标”的说法,一家咖啡厅的老板王女士表示“无奈”。她告诉记者:“店里有一款咖啡,表面的奶沫很受消费者喜爱,但如果做成外卖,就必须做去奶沫处理,因为在配送过程中奶沫会塌陷,导致顾客收到货时认为量少了,或者质疑中途是否洒了。为了避免质疑,只能被迫‘双标’。”
  采访中也有商家表示,近几年餐饮业经营情况比较困难,加之外卖平台佣金高、经营成本压力大等多方面原因,不排除个别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而用料“双标”。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比于原材料使用差别,“外卖分量不足”“线上线下价格不一致”等,则是消费者反映更多的“双标”问题。

外卖“缩水”背后原因是什么?


  花同样的钱点同款食物,为何堂食和外卖却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记者调查发现,外卖“缩水”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
  线上“减料”不易发现,维权举证难度大——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配送时间、距离等原因,外卖送到时口感和食物形态本身就会发生变化,很多消费者对原材料并不敏感,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较难被发现,加之线上外卖是“不见面”的交易,消费者维权、举证难度大,很多人遇到外卖“缩水”情况只能选择不追究,或是商家赔付部分餐费也就算了。
  平台抽成比例较高,“外卖大战”加剧商家压力——
  “前一阵外卖平台搞价格大战,导致我们每单利润只有1元。”经营着两家炸鸡店的王先生称。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咖啡店店主陆先生:“按现在‘卷补贴’的情况,到手实收甚至覆盖不了咖啡本身的物料成本。”业内人士表示,在成本压力下,个别商家会偷工减料,降低外卖餐品品质。
  标准规范缺失,“双标”行为难界定处罚——
  记者采访法律界专业人士了解到,目前针对外卖的监管主要依靠《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等相关规定。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网络销售的餐饮食品应当与实体店销售的餐饮食品质量安全保持一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多涵盖有毒有害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等,而一些消费者认为的商家“双标”行为属于当前法律法规尚未明确的地带。由于取证相对困难,按照现行法律法规,难以对其作出明确处罚。
  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破解堂食外卖“双标”问题,需商家、平台、监管部门等多方形成合力。
  业内人士指出,餐饮“双标”引发关切,暴露出数字经济下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新挑战。外卖不是堂食的简单延伸,而是正在演变成具有独立商业逻辑的餐饮新业态,必须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让消费者吃得安全放心,让餐饮行业持续规范健康发展。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