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郭帆、王红卫分享:保持好奇心和创造性
10月19日上午,刘慈欣分享自己创作《流浪地球》的一些经历。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导演郭帆(右)和监制兼顾问王红卫在分享会上。
10月19日上午,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开幕式、首届成都·天府科幻电影展开幕式在成都举行。开幕式上,郭帆导演公布了“流浪地球短片集”计划,包括郭帆在内的14位导演将基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及世界观,创作14部独立故事短片。
现场,刘慈欣、郭帆、王红卫等嘉宾以小说《流浪地球》为原型,讲述了一部科幻电影的创作之旅,为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之路提供经验分享。郭帆说:“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好奇心,就会有越来越多好的科幻电影出现。”
在首届成都·天府科幻电影展开幕式上“一部科幻电影的诞生”专题会议中,刘慈欣透露,《流浪地球》中让地球离开太阳系的这个想法曾经差点就夭折了。
刘慈欣回忆,准备提笔写《流浪地球》的时候,他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去外地出差。“当飞机飞到8000米高空,我正好靠着窗户看下面,一看我就知道我那个想法是那么荒唐。因为坐着飞机看下面你能感受到地球会有多大,我怎么可能把它推动?”刘慈欣说,好在出差回去后,关于地球很大的感觉慢慢消散了,才有了后来的《流浪地球》。
不过他也直言,自己后来才知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科学家提出过移动地球的想法,在科幻小说作家中,也有一些作家提出过“流浪地球”的想法,“但是很遗憾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知道我也不会去写了。”
对于刘慈欣口中的“遗憾”,很多《流浪地球》粉丝可能会大呼一声“幸好”,还好刘慈欣写下了《流浪地球》的故事,给很多人打开了一扇走进科幻世界的大门,才有了后来叫好又叫座的《流浪地球》系列电影。
从一名法学院学生到电影导演,再到一举斩获中国科幻电影的最高票房,郭帆的成长之路充满了不寻常。在分享中,郭帆提到了“保持好奇心”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保持好奇心,才会有好的科幻电影出现。
如今回忆起《流浪地球》系列的拍摄过程,郭帆笑言,拍第一部的时候没有经验,“我们每天在变着花样地犯错,再想办法解决。”第二部希望拓宽更广的世界观,而每天遇到的困难也远超第一部。工作人员也会问他,这部片子我们能拍完吗?心里没底的他会说:“一定能”。
最后,所有人的团结努力排除万难收获了好结果。郭帆透露了一个细节,“在最后三天调色的时候,这个电影像是活了一般,在天南海北决定它出生的人全部聚集在后期调色的大厅里,我们见证了它的出现。”
谈及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期待和寄语,郭帆分享道:“我希望所有人能对世界保持好奇心,不光是七万年前人类仰望星空,也是我们人类到今天迅猛发展的原始动力。保持好奇心,就会产生越来越多好的科幻电影。”
当天,郭帆还现场公布“流浪地球短片集”计划。该计划由郭帆监制,郭帆导演工作室发起。包括郭帆在内的14位导演将基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及世界观,创作14部独立故事短片。
从小说到影视作品,如何去呈现刘慈欣作品中的精髓?《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监制兼顾问王红卫分享,渗透在刘慈欣所有作品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浪漫的卓绝的人类精神”。他也透露,编剧团队是看了刘慈欣所有的著作才开始了改编工作。
整个改编的第一步是“忠于原著”。王红卫分享,忠于原著,不是按照某一部作品的情节框架、人物设置去改编,更重要的是吃透了作者在这一部作品以及在他所有作品里想表达的精神内容到底是什么。
改编工作中的第二步是“创造性”。王红卫透露,做第一部的时候团队就有一个共识,如果要用《流浪地球》来完成中国科幻电影尤其是硬科幻电影的“破冰”,那么它一定要是一部类型电影,因此在遵从《流浪地球》原著世界观的基础上,整个编剧团队对剧本进行创造性改编,并将落点从人类落在了具体的人上。
“刘老师说科幻都是关于人类的故事,我觉得特别精准,在大量的科幻著作当中,人类是一个整体。但是电影非常难以表现人类的概念,你真的能去打动观众,一定要通过特别具体的人。”王红卫认为,把最后那些落点落在人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下的观众,让中国观众真的能够感同身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科幻世界》杂志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