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张文海
四川人幽默,把那些喜欢抛头露面爱四处张罗的人,戏称为颤翎子。
颤翎子一语,在一般人印象中似乎是贬义词,同张花拾(不正经)意思差不多。细细考究,其实这是一个褒语,因人们也常把颤翎子同时称作颤花(儿)就是证明。颤花颤花,从形貌上,不就是微风中轻轻颤抖的花儿吗,多么可爱!
和朋友聊天,摆起退休后前几年大家每年都要聚会一次,为什么这两年不聚了? 朋友说,几个颤花(儿)都老了,接待、订餐、联系场地一巴拉事情,没有这些热心的颤花(儿)张罗,不行啊! 另一个朋友则说,一个单位、一个集体,如果没有一两个颤翎子,业余生活那才死气沉沉啊。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儿时父母说我出不得众,因此,我从小就非常崇拜颤翎子,觉得这是人家的一大优点,若我能借得他们的胆子和厚脸皮就好了。但是学不来,故至今还是个端不上桌的老实拐子,公众场合一开口就脸红心跳、心虚得狠,真是一副狗夹夹的样子(夹尾巴的狗模样)。
那么,颤翎子一语是怎么来的?
应该说,它来自于戏剧舞台长长的彩色野鸡翎子,生行如周瑜,刀马旦如穆桂英,舞台上都要进行抖翎子表演,以达到戏剧的美化效果,故颤翎子实际就是舞台的抖翎子。不过,舞台上的抖翎子,是一种戏剧程式表演,目的是为了达到舞台效果;生活中的颤翎子,是一种性格特征,热情、好动、有组织能力,但绝不是哗众取宠。当然就不能把他们等同于张花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