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援助东帝汶中国医疗队队员王展峰:
王展峰在东帝汶首都医院眼科门诊看诊。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大多没有见过战火纷飞、满目狼藉的景象,蒲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展峰曾有这样一段难以忘怀的援外经历。虽然这段经历一晃已过去近20年,但现在这些场景依旧历历在目。“我清楚记得我是2004年1月4日落地东帝汶,2006年8月回来的。”
2003年,国家计划向刚独立不久的东帝汶派出援外医疗队,王展峰满怀一腔热血,主动报名。“我觉得这个工作是很有意义的,解决患者病症的同时减轻一个家庭的负担,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当时王展峰已能独立完成一档手术,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穷苦的患者。
在执行援外任务期间,当地发生了严重的暴乱,大使馆对此进行了紧急撤侨,但在最终商议决定下,中国医疗队继续留守东帝汶,为战乱中的人们尽可能地提供医疗援助。“我们的阵地就是手术室,不论发生什么都不会改变。”作为医生的强大信念驱走了内心的恐惧,留守队员们将五星红旗挂在中国医疗队驻地的前后门,祖国成为了他们最强大的后盾,让他们可以安心进行医疗援助,救治病患。
援外期间,印尼发生大海啸,情况危急,海水随时都有可能淹没驻地,但医疗队依旧坚守阵地。当地老百姓撤离时发生了交通事故,十几个患者需要紧急手术,在巨大的风险下他们毅然迅速投入工作,因为他们是中国医生,代表着中国的形象。
当物资最为匮乏的时候,当地华人会在半夜专门为医疗队打开超市,以便他们采购必要物资,“平时是我们帮助他们,而在危急关头,他们也会对我们给予帮助。”同在异乡的华人,血脉之情在这一刻变得愈发热烈而真切。
这段经历对于王展峰来说,虽然惊险,但也让他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了更深的责任与担当。
在东帝汶期间,王展峰跟随中国医疗队救助了许多患者,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在被战火和贫瘠笼罩的东帝汶,他为流离失所的百姓、被战争伤害的士兵点亮生命的灯塔,至少在那一刻,他们可以看到世界的光亮。“在我们之后有一批中国建筑队到当地,碰到了一群当地人,他们得知施工人员来自中国,很高兴,有人说自己的白内障就是中国医生治好的。”王展峰说,自己听到这个故事后十分激动和自豪。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周家夷实习生叶梓宁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