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要闻-
A8要闻
  • ·“解除病痛换来微笑,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 ·我们的阵地就是手术室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解除病痛换来微笑,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记第17批援圣普中国医疗队

圣多美岛青少年牙齿涂氟预防龋病项目启动,涂氟工作现场。

援圣普中国医疗队队长、血管外科杨轶(左二)示教血管吻合技术培训。

  千里奔赴,跨越山海,诠释医者仁心,践行大国担当。
  早在1976年,我国就向当时独立不到一年的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圣普)派遣了第一支中国医疗队。作为第17批援圣普中国医疗队,2021年9月17日到2023年3月31日,四川省承派的8名队员圆满完成了为期18个月的援外医疗任务。
  这18个月时间里,他们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我只想尽我所能保母子平安,护女性健康”

  中午刚回到驻地,还没吃上两口热饭,一个电话打来,来自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的白莉平医生放下碗筷,跨上队车奔赴中心医院手术室。等白医生穿着被汗水湿透的洗手衣走出手术室的时候,已是夜晚。
  白莉平在圣普中心医院的妇产科工作,在这里加班、不能正点吃饭、随叫随到,早已习以为常。在这里,她遇到过术中停电,需要打着电筒继续做手术的突发情况;在这里,在缺乏有效防护的艰苦条件下,面对需要手术的HIV患者,冒着风险也要上……她常说:“妇产科是很多女性患者的刚需,我选择援外,就是不怕环境陌生,不怕风险困难,不惧条件艰苦,更不怕辛苦流汗,我只想尽我所能保母子平安,护女性健康!”

“用国内练就的技术,解除患者的痛苦”

  当地人的口腔卫生和保健意识普遍较差,来口腔门诊就医的牙痛患者,往往已经只能通过拔除严重龋坏或失能的牙齿来解除病痛。然而当地人普遍对疼痛的忍耐能力较低,且可选择的麻醉药物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十分有限。如何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黄成龙医生和陈冬梅护士从援外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圣普第一例接受微创拔牙新技术成功治疗的患者面露微笑、连呼“一点不痛”的时候,两位黄金搭档十分欣慰。“能将自己在国内练就的技术用来解除圣普患者的病痛,换来他们的微笑,是我们在这里援外最大的动力!”

“小小银针除痼疾,传统中医显神威”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刘建伟大夫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家庭给了他最大的支持,让他可以安心在圣普发扬光大传统中医。一名女患者在圣普国家中心医院住院,被腰腿痛长期折磨已不能下床活动,刘大夫不辞辛劳反复奔波于相距数公里的中心门诊和中心医院之间,用一枚小小的银针解除了患者多年的痼疾,患者的腰腿痛得到了极大缓解,最终自行走着出院。一位中风多年的老患者,在几届医疗队针灸科医生的延续治疗下,他的后遗症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也成为了一名中医针灸的铁粉。走在圣普的街头,刘大夫经常遇到一些他治疗过的患者热情地打招呼并要求合影。传统中医展现的神奇魔力,小小银针书写的妙手回春,已植根在了圣普百姓心中。

“科普和基础医学教育,更像一枚希望的种子”

  在圣普中心医院,仅有两名心内科专科医师,除了一名当地医生,另一位便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的李侨。没有住院医师的辅助,他总是需要独自穿梭在全院的各个科室,独立完成住院患者的查房、会诊和处理需要心血管专科协助的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不过这种需要独当一面的环境,反而使他的葡萄牙语水平突飞猛进。在尽可能承担起心脏内科专科援外工作的同时,他总是在思考多做一些可以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工作,来提高当地的基础医疗水平。“科普和基础医学教育更像一枚希望的种子,只需种下便可静待花开。”在完成了中葡双语版《临床常见心电图手册》——一项在四川援外医疗队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一本用于指导当地年轻医护人员的医学基础教育书籍的编写后,李侨如是说。在工作之余,他还积极参与了《高血压的居家管理》《慢性心衰患者的居家管理》和《住院患者血栓预防》等科普传单的编写和宣传工作。

“平淡中见不凡,点滴中求卓越”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的杨轶医生,无暇顾及因意外受伤而骨折的脚掌还在疼痛,拄着双拐,艰难挪步到诊室,接诊门诊患者。通过他自学掌握的血管超声技术和过硬的血管外科专业能力,为在圣普十分常见的下肢皮肤感染、糖尿病足、血管性水肿、静脉曲张等患者筛查鉴别治疗。通过他的努力,一些既往只能接受截肢的下肢血管疾病患者,得到了更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保住了肢体功能。在圣普,他还开展了第一例注射血管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第一个向当地医生展示了驱血带技术成功治疗巨大动脉瘤切除手术……
  除了高质量完成自身亚专业的临床援外任务,作为这支援圣普医疗队的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杨轶带领大家凝心聚力,不断创新,力求将工作做到实处,并将医疗队的“金字招牌”发扬光大。“平淡中见不凡,点滴中求卓越”,是第17批援圣普中国医疗队的建队理念。“在艰苦环境中创造条件,在点滴的工作中追求卓越,倾囊相助,授人以渔,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杨队长常常提醒自己如何带领队伍开展好援外工作的口诀。
  随着圣普新冠疫情的缓解,医疗队第一时间向圣普卫生部提出申请,并于2022年4月开始恢复了停滞两年的巡回医疗义诊活动。8个月时间,医疗队的队员们在圣多美岛所有大区的健康门诊开展了多轮巡回医疗义诊活动,并时隔多年再次踏足普林西比岛医院,再一次实现了巡回医疗义诊的全圣普覆盖。面对前一批医疗队对圣普儿童口腔龋齿流行病调查得到的数据,医疗队延续了这项工作并开展了圣普历史上首轮口腔涂氟预防龋齿,已为1400余名圣普小学适龄儿童的口腔健康和龋齿预防倾尽全力。
  八仙越洋倾囊助,千里同行山海情。他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在中国援外医疗60周年之际,将汗水洒遍圣普的土地,将一段青春记忆留在了非洲岛国,将自己的姓名永远镌刻在了中圣友谊的丰碑上。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周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