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兴趣指引我成为蛙类声学专家
  • ·“德”在“艺”之前 以身作则更重要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

“德”在“艺”之前 以身作则更重要

杨华珍(中)教大家织绣。

  5月10日,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由中共四川省纪委、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面向全省公开征集好家规及背后的故事。近日,记者约访了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听她讲述对家风家教的认识。

比起口传心授以身作则更重要

  “我们手艺人有个德艺双馨的要求。‘德’在‘艺’之前,不光是技艺要好,做人也要好。例如孝顺老人、关爱和帮助弱势群体,这不是我们愿不愿意去做的事,而是我们身上的责任。”杨华珍认为,所谓的“德”之中就包含了善良、诚信等为人基本的品质。在工作和学习中,杨华珍都曾反复对儿子冯旸、学艺的徒弟们强调“德”的重要性。同时,杨华珍告诉记者,比起口传心授,以身作则更为重要。
  2008年“5·12”汶川地震之后,杨华珍带着由18名年过六旬的妇女组成的“奶奶团”走出大山,拿着绣花针一起到成都闯荡。后来,在杨华珍的推动下,多个国际大牌与工作室联名、合作,不仅解决了工作室成员的生存问题,更让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凡事开始都是不容易的,杨华珍和团队也是如此。但她知道,诚信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我们做手艺,一心一意讲究的就是诚信。我们原本做的刺绣,都是当作手信,家里人送给客人的。”刚开始,杨华珍和团队甚至不清楚该如何为商品定价。那时候,还是顾客帮忙计算,用了多少线和布,用了多少人力和时间。后来杨华珍慢慢懂得了经营,但依旧坚持诚信经营。“我们要把东西做好,不能把好坏搞混了。虽然人家不懂我们的刺绣,但是我们自己懂,所以要凭良心来做事。”杨华珍说。

强调“德”重要鼓励式教育也重要

  在杨华珍对孩子和青年手艺人的教育中,她也一直在强调“德”的重要性。在她看来,鼓励孩子同样是重要的一点。
  杨华珍的手艺生涯始于8岁。“我8岁的时候,自己做了个布娃娃。那个年纪做得能有多好?但是身边的大人都夸我做得好,我就觉得自己真不错,有了信心,也爱上了这门手艺。”也正是这个布娃娃让她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中,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杨华珍不仅从小就鼓励儿子冯旸创作,更有意识地锻炼、培养儿子。
  如今,冯旸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第五代传承人,羌族刺绣最新一批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之一,也是一名在读博士。他将自己所学的东西,活用在非遗传承中,为羌绣建立起了上万种纹样数据库,拾起那些快要消失在高龄手艺人记忆中的纹样和含义,是一位担得起“非二代”名称的手艺人。
  在采访的过程中,杨华珍直言:“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不会说什么华丽的语言,但我知道,做人,就是要做好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