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想去古代民宿住一晚
  • ·圆月
  • ·最是槐花惹乡愁
  • ·简单的麦子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想去古代民宿住一晚

  

□王太生

  古代的民宿,月朗星稀,溪流潺潺,小径柴扉,房舍周围有绿藤芳草,亦有眉眼弯弯,朴素的人。
  想在陶渊明的民宿住一晚上。那样的夜晚,小灯寂寂,叶片宽鲜,香气清洁。
  若是碰上菊花盛开,站在民宿的篱笆墙边,见一簇簇紫的、白的、黄的菊花长势可人,缓缓地抬起头,可见草木茂盛的南山。
  “东篱”和“南山”,这两个词都表示方位,古人的柴扉大抵朝南开,东篱在左,南山就在不远的东南方向,隐隐的青山。
  南山这样的山丘,好多地方都有,在城之郊、郭之南,诸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那儿群山环抱,青峦错落,绿树葱茏,有珍禽奇鸟,亭台楼阁,竹林流泉,风景清幽。
  这样的景致,似曾相识,又充满新鲜感。在这样的民宿住一晚,一觉醒来,日头高挂纸糊窗棂,透明的光线里,有鸟在鸣叫。
  去古人的民宿住一晚上,能找到一种神态。
  那些民宿在山坡,也在水边,毗邻几株风姿卓约的树,比如元代画家王冕的民宿,就隐逸在浙中诸暨的某个地方。
  春天的时候,你去访它,会遇到一座拱桥,数丛梅。那时候,王冕住在老桥旁边,河坡站着的梅开了,红梅、绿梅、朱砂梅,还有一株白梅。先生背着手,站在树下咏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居住在这样的环境,其实是美的,风和景明,人在河埠头浣衣,桥与梅,梅与流水,相映成趣。
  老桥、梅树,似有故人来。风动枝摇,年岁如画。桥上走过寂寂路人,荷担挎篮,坐轿骑马。桥下桨声欸乃,一条船从桥下滑过。他们都走远了,消失在梅树光影里。
  桥是不动的,水动;树是不动的,风动;景物是不动的,人动。人从桥上经过,留过一个背影,梅树撑一伞的繁华,线条流苏,构成一个地方的温柔背景。
  这样地方,其实是好找的。你去寻它,先看到一座桥,再看到几树梅花。有一个小院,春天的时候草木深深,轻叩木门,里面的人,应声而答。
  我若是住在这样的民宿,除了喝酒,还会去欣赏主人画在宣纸上的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样的民宿,那些冰清玉洁的梅,无论枝上还是纸上,满树清朗,有着主人的仙风道骨,好客热情。
  去古代的民宿住一晚上,能发现一种神韵。
  郑板桥的庭院,“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那时候,板桥流落到安丰小镇,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看外表,不过是一乡间普通农人。秋风渐凉,他在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对联,生动了小院房舍。
  瓢儿菜,叶片近圆形,向外反卷,黑绿色,有光泽。霜雪打后,味甜鲜美,可以炒食、做汤,由芸薹进化而来。
  庭院有瓢菜和扁豆花,这样的民宿让人触摸到贫民生活最本真的质地。板桥先生的老家和故事发生地,距我居住的城市都不远,我数次经过安丰古镇,想去寻这样的民宿,却又匆匆而过。
  去古代的民宿住一晚,能体验一种生活。
  杜甫的草堂古朴澄净,我到成都时,想住那儿几日。诗人在《寄题江外草堂》中说,“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这民宿屋后有竹,屋前有泉,开辟菜园,筑起藤架,建起草亭,掘井挖塘。晴时清川闲钓,雨时卧阑饮酒。山肴野蔌,清粥淡菜,有着乡野田园的旧时风光。
  一个诗人说,民宿寄存生活情怀,让房屋和住客都沉浸在梦想的绮丽星空中。今天的所谓民宿大多远离城市,建于山野郊原之间,大抵是有着如此的情怀的。
  我喜欢的古代民宿,从远处看,数间平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窗口往外看,“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尤喜这“一溪烟”的景致,有一年,在骛源,就住在一条山溪的旁边,流泉奔泻,潺潺有声,清晨的山溪,笼一层薄薄的,牛乳似的雾纱,恰一溪烟,四周的山景溪影变得朦胧。
  当然,我如果是住在苏州或扬州的民宿里,当是在天青色的早晨醒来,窗外鸟语喧哗,人声嘤嘤。
  我还想在冬天的古代民宿里,与几个朋友围坐,扔一二只山芋在火中烤。火,忽明忽暗,香气四溢。锅膛柴火将熄未熄,热气慢慢地煨着芋,慢慢地,也将心情煨热。拨火煨芋,室内炭火熊熊,映照四壁;室外大雪纷飞,夜长灯影灭,天远雁声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