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特别报道-
A9特别报道
  • ·以德报怨,是苏东坡留给后人最大的影响
  • ·封面新闻“东坡表情包”上线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以德报怨,是苏东坡留给后人最大的影响

苏辙33代后人苏明奇祭拜先祖。

河南郏县三苏园中的东坡布衣像。

  

心安埋骨之地河南郏县

  “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这是苏轼弥留之际给弟弟苏辙的遗言。
  公元1101年,苏轼被贬海南后遇赦北归,行至江苏常州,溘然长逝。
  其弟苏辙遵苏轼遗嘱,于第二年闰六月,将苏轼遗骨由常州移葬于河南平顶山郏县,名为苏坟。
  苏轼葬此十年后的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今河南许昌),也葬在这个地方,称“二苏坟”。
  又过了238年(1350年冬),郏县尹杨允拜谒苏坟,见只有“二苏”葬于此,就说两公子的学问是他父亲老泉先生教出来的,而苏洵的遗骨却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与这里相隔数千里,不方便他们的灵魂交流,于是就从眉山取来老泉先生的遗物葬于两公冢之间,始称“三苏坟”。
  早春二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东坡”报道组来到河南平顶山郏县三苏园,将从眉山带来的家乡水土转交苏辙33代后人、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明奇先生。
  每逢清明和东坡诞辰,全国各地的苏氏后人都会聚集到三苏坟进行祭拜、凭吊。也有人带来过眉山的土,但据苏明奇会长介绍:“从眉山带来家乡的水,我是第一次见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张杰 纪陈杰 河南郏县摄影报道
54年前苏辙次子墓被发现
确认三苏葬郏事实

  《宋史》有云:“轼三子:迈、迨(dài)、过,俱善为文。”
  说的即是苏轼有三个儿子:苏迈(字维康)、苏迨(字仲豫)、苏过(字叔党)。
  苏轼次子苏迨曾在广东任职,他的儿子苏箕就生在南雄珠玑巷。如今广州车陂村的晴川苏公祠所说的苏公,就是指苏箕——苏轼的孙子。
  除了广州,广东的顺德、惠州、东莞、新会等地都居住有苏轼的后裔,每年的清明、重阳,他们都会到苏家山以及苏轼的埋葬地河南郏县祭拜。
  除了广东,苏轼后裔比较多的地方还有江苏的宜兴、无锡,浙江的奉化、慈溪,河南许昌等地。
  北宋崇宁年间,苏辙决定到颍昌(今许昌)终老,筑室于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
  许多年后,当地村民在村中墓地挖出一通石碑,上书“始祖苏英”等字样。据考证,苏英为苏辙第七世孙,元代人,在许昌苏桥繁衍至今,后裔遍布许昌、长葛、禹州等十几个村。
  三苏园里除了有三苏坟,还有苏仲南夫妇墓,苏仲南系苏辙的次子苏适(kuò),号仲南。
  苏仲南夫妇墓位于三苏坟东南方向,1969年,当地生产队在浇灌农田时发现了被水冲开的苏仲南夫妇墓穴,发掘出来的墓志铭上写着“……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后经苏学界专家考证,确定了三苏葬郏的事实。
  “河南的苏氏后人大部分都是苏辙的后代,都有老家谱,上面说得很清楚。”苏明奇少时曾随父亲来过三苏坟,因为种种原因,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苏辙后人。
  十几年前看到家谱得悉此事后,他开始学习书法、致力于研究三苏文化。2013年,苏明奇发起成立了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

布衣东坡望向故乡
造福百姓是他最大功绩

  郏县三苏祠和墓总体格局由坟院、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
  “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三苏园入口处的这副对联昭示着后世人对三苏成就的评价。
  园内有一尊座高3.5米、像高4.2米的苏轼塑像,手执诗书的苏轼面向西南,略带惆怅,形态逼真。“这是望向家乡眉山的方向。”苏明奇说。
  苏明奇对三苏雕像很有研究,去年坡公诞辰985周年时,他撰写了一篇题为“苏轼的画像与雕像”的文章。
  据他研究,苏轼的室外大型雕塑,主要分布在全国十八个苏轼纪念地,题材多以苏轼与当地的政绩、功绩、文化有关,如四川眉山、河南郏县、湖北黄冈(古称黄州)、杭州西湖、江苏徐州、山东诸城(古称密州)、海南等,都有苏轼的大型石质或铜质像。
  郏县三苏园里是苏轼的中年布衣像,面朝西南方向,朝着老家四川眉山的方向,很传神。苏明奇解释:“之所以把东坡造成布衣像,是让苏轼作为老百姓的身份和大家在一起。因为他平时为大家做了很多事情。造福老百姓,是苏东坡最大的功绩,所以老百姓咋会不喜欢他呀?!”
  数年来,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园区也由原来的总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扩建到如今的总占地面积680余亩。“郏县政府对三苏园这几年的保护投入很大,苏家人也很感激。”苏明奇说。

不要争论后人是否正宗
要看为国家作了多少贡献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当下,许多人将苏东坡奉为精神疗愈的偶像。苏明奇说:“苏东坡一生中对苏家最大的影响就是‘记恩不记仇’。你看,无论他跟谁,包括迫害他的人,无论王安石还是章惇,尤其是章惇把苏东坡弄得一贬再贬,最后,苏东坡都跟他们和解了。”
  1094年,宋哲宗亲政后,起用坚定的改革派章惇为宰相,重启改革。
  章惇曾经遭到反对派的排挤和打击,他上台后,便利用推行新法任免官员,对曾经反对过他的官员进行报复。他把已去世的宰相司马光的牌坊拆了。同时,因为苏东坡以前反对过变法,章惇便毫不手软地把苏东坡贬至惠州,后又贬至海南。
  没想到,章惇也有失势的一天,被贬至岭南雷州,恰好是当年苏辙被贬谪之地。这对苏轼兄弟而言,本该是大快人心之事。
  章惇的儿子章援是苏轼的门生,章援去拜访老师苏轼,大概想到父亲与老师之间的过往,章援很惶恐,不知道老师是否会念及与父亲的新仇旧恨,于是先写了一封信探口风。
  苏轼回信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意即:往日的恩恩怨怨再说何益,还是把眼光放在未来。
  胸襟坦荡的苏轼,还将自作的《续养生论》一篇及养生药方随信寄赠,希望章惇借此颐养天年,让章援放下心来。
  言及此,苏明奇再度感叹:“我觉得以德报怨——记恩不记仇,是苏东坡对俺苏家人最大的影响,对下一代的学习也有很积极的意义。”
  在多次的苏氏宗亲会上,苏明奇都强调了这一观点:“孩子们要好好向昨天学习,不要记恨。有的人总喜欢争论,哪儿的后裔正宗不正宗或者说这个正宗那个不正宗。我的观点是,不要说啥正宗不正宗,要看你给苏家作了多少贡献?你给国家作了多少贡献?如果你败坏苏家的名声,就算你姓苏,苏家也不会认你。我一直秉承着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