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敬畏文字
  • ·永远的怀念
  • ·不妨慢点
  • ·“浣花溪”征稿启事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永远的怀念

  

□李旷宇

  舅外公廖红光是外婆的哥哥,1932年出生,1949年高中毕业时被三所大学同时录取。外曾祖父希望舅外公学医,成为受人尊敬、生活优渥的医生,但立志从军报国的舅外公却选择了就读华中军政大学。
  当年的大学学制很短,1950年,舅外公大学毕业后,被选拔到位于湖北汉口的部队担任文化教员。在部队工作期间,舅外公与家人书信往来频繁。但是,1950年10月,他发出最后一封家书后,便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杳无音信。外曾祖父和外曾祖母直到辞世仍念念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继续打听他的消息。
  多年来,家人没有停止对舅外公的思念,多方寻找和打听,但均石沉大海。2008年2月,受外婆嘱托,妈妈在《解放军报》发表寻亲文章,多家网站进行了转载,但遗憾未收到任何反馈。
  就在家人们几乎不抱任何希望时,2015年3月,妈妈意外地接到一个来自湖北的陌生电话。一位叫朱凯民的伯伯无意中从网上看到了那篇寻亲文章,与妈妈取得联系并告诉我们,他的父亲朱全雄曾经是舅外公的战友,生前曾多次向儿女们忆及所在部队和舅外公的情况。
  1950年10月,舅外公所在的部队紧急通报了战事,舅外公连夜写下血书,申请去前线,并抱着保家卫国、战死疆场的决心,写下最后一封家书。为了保密,他在给家里的信中只字未透露即将参战的消息,只是说部队将要整编,在番号未确定前不要再来信了。
  朱全雄和舅外公是首批入朝部队的战友。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志愿军们装备简陋,还要面对零下40℃的极度酷寒,但舅外公和战友们视死如归、浴血奋战,击退了敌军的近20次进攻。
  在奉命夺取一个高地的战斗中,舅外公不幸身负重伤。为掩护其他战友继续进攻,他奋不顾身把手榴弹、手雷一个接一个地向敌军投去,成功地吸引了火力。不久,胜利的红旗插上敌军阵地,舅外公却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了。
  朱全雄在战场上三次荣立战功,他在世时曾多次向儿女们表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多年来,朱凯民始终铭记父亲的遗愿,努力寻找参战军人的亲属,告诉他们亲人的下落。
  穿越历史的迷雾,抚去时光的尘埃,我们苦盼的亲人原来早已为国捐躯,长眠在异国他乡。这个迟到的消息让我们无比伤感。18岁,青春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生命之花尚未完全绽放,舅外公年轻的生命却永远定格,留给家人无尽的哀伤和思念。
  山河已无恙,英雄应无悔。借用莫斯科红场无名烈士纪念碑上的铭文,再次深切缅怀我的舅外公廖红光,以及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