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巴黎奥运会力争夺回失去的男团金牌
  • ·刘骥:渴望大凉山更多乡村富起来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带着妈妈驻村帮扶

刘骥:渴望大凉山更多乡村富起来

  刘骥(右)和母亲一道驻村,种植蔬菜改善工作队生活。

  刘骥从没想过,在特合村一扎根,就是近6年。
  2015年11月,刘骥前往凉山州喜德县红莫镇特合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特合村脱贫攻坚。2017年底,特合村整村退出贫困名单。但直到2021年7月,刘骥才归队。
  在特合村的日子里,为了照顾身体有恙的母亲,她带着年过七旬的母亲在村里生活了3年。
  前后近6年时间,刘骥视村民为亲人,从改变村民思想入手,再引入产业,引导村民外出务工,让老百姓住上了好房子,养成了好习惯,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的刘骥,继续在乡村振兴和防止返贫的道路上努力。近6年的第一书记历练,让她在应对新岗位带来的挑战时多了几分从容。她希望,凉山州更多乡村富起来,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从思想上“扶贫”
带上大家住上新房子打开新视野

  特合村位于海拔2100米至3100米的山腰上,是典型的山区彝族聚居村,全村370户1499人中,当时有精准识别建卡贫困人口90户432人。
  刘骥永远忘不了她第一次走进特合村的场景。那是2015年11月的一天,她走进了一个四面环山、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推门还能看到牲畜粪便的村庄。
  进村的初体验让刘骥有点发懵。当时她意识到,必须要做点什么,改变这个村子。
  如何让当地居民走出大山迈向更好的生活,让特合村按标准如期脱贫,是摆在刘骥和帮扶工作队面前最关键的问题。为了改善当地村民的收入,刘骥在和帮扶队员研究商量后决定,因地制宜动员村民种植花椒、核桃,养殖牲畜。但在动员的过程中,刘骥发现当地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较重,动员的过程困难重重。
  刘骥还记得,在一次动员大家种花椒时,遭到了一户村民强烈且坚决的抵制。无论当时村“两委”干部和帮扶队员怎么劝说,该村民就是不愿意。再三询问下,村民说了一句:“我种了花椒,谁来帮我摘?”
  这句话,把刘骥堵住了。她知道,必须要从思想上让村民发生改变。于是,刘骥和帮扶队员一边摸索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的改变来影响当地村民,一边利用农民夜校、新型农民素质提升班等平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大家外出务工就业。
  就这样,不少村民逐渐能够接受这群“外来人”的思想,开始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接受新鲜的事物。
  此外,为了让大家住上更舒适、整洁的房子,刘骥号召大家易地搬迁,搬到更平缓的地带集中居住。在给村民普及了集中安置房和“彝家新寨”后,2017年底,90户建档立卡户陆续住进了新修的房子,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

带上妈妈去驻村
将产业引到村子里

  在刘骥和帮扶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下,2017年底,特合村整村退出贫困名单。但刘骥的任务还没结束,她还要留下来帮助当地百姓迈向富裕之路。
  正当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时,刘骥家中却突遭变故。她的妈妈患了10多年糖尿病,每天都要靠吃药来控制血糖。70多岁的老人独自在家,常忘记吃药。为了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也能照顾妈妈的身体,刘骥决定把妈妈接到村上。
  刘骥没想到,来到村上后,妈妈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刘骥本想着可以照顾妈妈,结果妈妈把她和工作队员都照顾得很好。
  由于刘骥的母亲懂彝语,还能为刘骥和工作队员当翻译。午后闲聊时,刘骥妈妈会给村民们分享种植农作物的经验,号召他们都去劳作种植,呼吁更多年轻人走出去看世面。逐渐,刘骥妈妈变成了工作队的“第四个队员”。刘骥笑称:“有时候她的说话方式比我们还有用。”
  为了让村里人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刘骥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开始商量如何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经过不断研究和商议后,红莫镇整合产业资金,特合村与其余几个村投资建设170亩葡萄大棚种植基地,并在2019年8月将第一批葡萄推出上市。
  此外,村里还建成生猪代养场6个,同时发展其他产业,种核桃、建羊圈……有了系统化的产业发展,特合村昂首阔步,朝着致富之路加速前进。
  2021年7月,扎根特合村近6年后,刘骥调到凉山州农业农村局担任机关党委书记。村民们知道刘骥即将离开,依依不舍。分别时刻,刘骥郑重地向村民们承诺:“请大家放心,我永远是特合村的一员,会一直和大家在一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罗石芊

  人物名片 刘骥
  女,200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凉山州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2015年11月,到凉山州喜德县红莫镇特合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她带着身体有恙的母亲一起驻村帮扶,为村里引入葡萄园、养殖场,带领特合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