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1 天下-
A11天下
  • ·专家建议加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
  • ·普京签署在俄进行部分动员法令 乌外长强调在领土问题上不让步
  • ·背离信号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国家卫健委: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000万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专家建议加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

相关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成为潜伏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危险“杀手”。央视截图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加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分类管理和健康指导工作。
  作为老年期痴呆最主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因迄今尚不明确,表现为记忆减退、词不达意、思维混乱、判断力下降等脑功能异常和性格行为改变等。相关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成为潜伏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危险“杀手”。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000万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健康中国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将“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设为结果性指标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部署202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时明确,各地要结合实际开展老年人认知功能初筛服务,对初筛结果异常的老年人,指导其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复查。
  专家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年龄依赖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引起老年人痴呆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和家人应了解疾病的早期迹象,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关注1
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病?
老年痴呆的一种

  “很多人把老年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混为一谈,实际上,阿尔茨海默病只是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病例的50%至7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六病房副主任、教授吴云说,阿尔茨海默病具有隐匿性,是一种慢性变性疾病。
  人上了年纪,就会行动迟缓、思维能力下降,似乎是社会共识。但相关学者认为,痴呆并不是衰老的正常表现。大部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也有患者表现为语言障碍、视空间障碍、轻度精神行为异常等。
  剑桥大学临床医学院博士后陈山泉说,患者发展到中期症状明显,如忘记最近发生的事和身边人的名字、精神恍惚、反复提问等。晚期患者几乎完全依赖他人照顾、生活无法自理,会出现严重的记忆障碍,甚至可能具有进攻性行为。

关注2
为什么会得阿尔茨海默病?
衰老是诱因之一

  受访人士介绍,尽管年龄是患痴呆的主要影响因素,但目前其发病在逐渐年轻化。
  一些专家认为,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大脑衰老。“简单来说,负责认知行为的神经元细胞逐渐退化,细胞变性坏死达到50%以上,超过人体自身代偿能力,就会开始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症状。”吴云说。
  医学杂志《柳叶刀》报告指出,多种可控因素会对痴呆产生重要影响,如中年期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超重、酗酒、头外伤、听力受损等,60岁以上老年期则受制于低社交、抑郁症、不运动、吸烟、糖尿病等。
  相关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识别非常关键,虽然大多数患者的病程难以逆转,但早干预可以延缓病程,改善生活质量,甚至降低痴呆导致的死亡风险。
  “一般家属发现患病已经是中重度,60岁以上人群一旦发生认知和精神行为异常,比如记忆力下降,或性格行为突然改变、情绪不稳定、有抑郁或焦虑倾向等,要尽快就医。”吴云说。

关注3
如何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开展早期筛查干预

  近年来,我国就阿尔茨海默病的社会预防宣教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加强知识宣传、组织预防干预、开展早期筛查等,取得一定进展。
  专家建议,预防阿尔茨海默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陈希说,有证据表明,各类水果、蔬菜、谷物,以及低红肉、低糖分的饮食有助于降低痴呆风险。
  “做绿叶菜时要避免过度烹饪,平时注重补充叶酸。”吴云建议,老年人要坚持规律锻炼,如做操、跳舞、练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注重多用脑、做家务,保持社交习惯,养成兴趣爱好。
  在治疗方面,除了通过药物干预,还包括音乐疗法、美术疗法等。“对患者要有耐心,多带他们散步、晒太阳,安抚他们的情绪。”吴云说,痴呆症后期往往伴有多种症状,家人的关爱可以延缓病情发展。
  “随着医学科技不断发展,很多新药在不断研发,全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了解和重视程度逐步加深,无论是患者还是亲属都要抱有希望。”吴云说。

关注4
在症状明确出现之前
哪些表现可能是危险信号?

  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就像脑子里多了块“橡皮擦”,让人逐渐忘掉亲人、不能自理,直至死亡。在很多人眼里,阿尔茨海默病无药可医,等于“绝症”。医学专家表示,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的医学水平没有办法治愈,也没有办法让患者病情逆转,能做到的只是“踩刹车”。
  过去一年,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并没有多少好消息。国际上对该病的研究仍缺少重大突破,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快速审批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阿杜卡玛单抗也饱受争议;对靶点和预防方面的进展不时传来,但显然远没有新药上市来得“解渴”。
  目前国内获批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有三类,第一类是1996年出现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比如安理申及艾斯能;第二类是2002年问世的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第三类是2019年上市的甘露特纳(九期一),一种靶向脑肠轴的寡糖。
  放眼国际,最大的关注来自今年7月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的一篇调查报道。文章质疑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新星、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神经科学家西尔万·莱斯内多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其中包括领域内奠基性的研究之一:2006年发表在顶刊《自然》(Nature)上的文章。这一论文属于阿尔茨海默病最主流的“β淀粉样蛋白假说”的研究范畴。《科学》杂志写道,这篇文章被怀疑误导了全世界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长达16年。不过,亦有学者指出,这对阿尔茨海默病学术界和制药界的影响,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严重。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家也在努力破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各种秘密——
  早在阿尔茨海默病症状明确出现之前,哪些表现可能是危险信号?今年初,巴黎大脑研究所多学科团队开展的大型研究结果发表:有两个国家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确诊前2-10年内,都存在与疾病相关的10种症状,包括重度抑郁症、焦虑、听力损失、体重异常减轻、晕厥和虚脱等。换言之,可能是早期症状。
  中国科学家在此领域也有新突破。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教授科研团队,发现了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关系,即过低的出生体重、童年与成年较胖的体形将显著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民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