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互动-
A7互动
  •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是传说还是历史?
  • ·“史前时代”的故事不好讲但魅力无限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是传说还是历史?

本周日“名人大讲堂”,听王巍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亲历记

王巍(右)在三星堆工作。受访者供图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是传说还是历史?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这是事关中华文明历史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2002年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启动,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证实了中华文明拥有5000多年灿若星河的历史。
  7月10日下午3点30分,“名人大讲堂”如约而至,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王巍将来到成都博物馆,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亲历记,解读这一工程的主要成果和重要意义。

并非虚言“中华五千年文明”获证实

  王巍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到今年2月已从事考古工作整整40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变化。他曾主持河南偃师商城宫殿区、安阳殷墟孝民屯铸铜作坊和居民区的大规模发掘以及陕西周原西周宗庙的发掘,并3次获得国家田野考古奖。自2012年至今,他大力推进中国考古“走出去”,先后担任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明铁佩古城发掘中方总领队、中国与中美洲洪都拉斯合作对玛雅文明核心遗址——科潘遗址发掘中方总领队、中国与埃及合作对埃及新王国首都底比斯孟图神庙发掘的中方总领队。
  王巍最为人熟知的成就是主持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一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景、生业形态、社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经过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共同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说法并非虚言。

“考古热”体现了一种社会进步

  在王巍看来,考古学最大的魅力在于为解开历史的谜题提供新资料、新线索。“一个青年考古学家的一次偶然发现,就可能改写历史。”他说,无论是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屡屡登上热搜,还是北大“考古女孩”成为考古圈的“团宠”,“考古热”体现了一种社会进步。
  “包括民众的关注度、媒体的宣传度、考古学家社会意识和责任感的增强,共同形成了‘考古热’的结果。”王巍说,这是一种好现象,“当民众对于考古的关注不再是简单的猎奇,而是认识到它作为一门科学,能够帮助民众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了解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这是考古的意义所在。”

新 闻 多 一 点

  “名人大讲堂”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承办,除了在线下邀请观众现场聆听之外,还开启了线上同步直播,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名家风采。自2018年11月正式开讲以来,已经成为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2022年,“名人大讲堂”全新升级,首次设置“主题季”,先后邀请著名考古学家齐东方、霍巍登台开讲。此次王巍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亲历记》,将会通过封面新闻APP进行网络同步直播。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实习生林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