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3 要闻-
A3要闻
  • ·“我个人的进步是国家发展的缩影”
  • ·一把焊枪“穿针引线”的大国工匠
  • ·绵阳韩家脊社区党委书记薛燕:用经营理念管理社区 为居民带来更多“红利”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从贫瘠山村走出的高校老师马上:

“我个人的进步是国家发展的缩影”

马上(中)在指导学生实验。

  马上的老家在南充市仪陇县一个乡村。至今他依然记得,小时候每天往返10公里上学,高中转学到攀枝花,考上西南科技大学。然后,在电子科大胡剑浩教授的资助下读完了博士,之后进入电子科大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目前任研究员。
  “回顾这30来年的经历,我从贫瘠山村走出,最后到985高校任职,见证了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深切感受到,我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就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马上说。

上小学时每天往返10公里

  “我家住在一个山脊上,在那里我度过了童年、少年,完成了极为艰苦的基础教育。”马上回忆小时候在老家仪陇的日子时说,“小学一二年级在村小读书,由于师资匮乏,我记得同一个班既有一年级学生,也有二年级学生,老师上完一年级的课,再上二年级的课。”
  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把他转学到了邻近的大罗乡读小学。每天上学,需要往返10公里的山路。“那时候小,没有感觉到累。”即便如此,童年的时光还是很美好的。
  1997年,在高考前几个月,马上一家迁到了攀枝花。在距离高考还有4个月的时候,他转学到了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因为转学、学习进度不一致、环境适应时间短,马上当时一下瘦到了80斤。但是他扛住了压力,靠着自学,考上了西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为该专业的首批学生。
  在大学时,马上遇到了陪伴他一生的爱人陈红艳。两人是同班同学,在2001年毕业时都选择了留校任教。在妻子的鼓励、坚持下,夫妻俩于2003年双双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

“论文都是在火车上写的”

  “在硕士阶段,我遇到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胡剑浩教授,在他的带领下,我进入了学术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大门,爱上了我的专业方向。”在胡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在2006年,马上开始攻读博士并于2009年获得了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
  在电子科技大学读博期间,压力也时常伴随着马上。因为他的工作关系仍然在西南科技大学,所以在完成自己博士课题的同时,他还要作为团队骨干负责原单位的项目实施。“那时,我经常坐着绿皮火车往返成都和绵阳,一趟就要两个小时。导师跟我开玩笑说,我的论文都是在火车上写出来的。”后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术和技术方面的理想,2010年,马上工作调动到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和研究员。
  “我认为教育最理想的状态是有教无类。”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让马上对学生特别关照。他不仅自己带研究生,还给本科生上课。他喜欢把自己在研究中的经验、感受都与学生分享。对不同的学生,马上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学生特别优秀,你只需要给他指出一个方向,他就可以独立思考、完成任务。有的学生则需要更耐心地教他们怎么做、路径是什么。”在他的培养下,已经有17名研究生从电子科大毕业,进入到华为、中兴、ARM中国、联发科、阿里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实习生 周钰 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马上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新发展高层次人才党员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