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山县县治在今四川中江县广福镇,一条玉江穿街而过。江畔石壁刀砍斧凿,石刻甚众,跨千年历史,散落两岸,或跃然山石,或潜于水底,引迁客骚人心向往之。闻玉江水落,石呈字现,心蠢蠢欲动。
壬寅初春,零星小雨。天未亮即出发,沿途畅通无阻。至铜山,天刚放亮。
沿田埂下行,至拦河堰坝,坝侧飞来泉畔“当阳胜处”因路滑不能至,当阳洞口宋司马光所书《家人卦》倒清晰可辨。顺坝小心前行,至河心,飞来石上“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三行大字覆着青苔,带着水痕,自带三分威严。为纪念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爷孙三人而立之苏公笔,历经被毁又重立的磨难,继续在历史深处仰天狂书。
过水坝,绕竹林幽径,下得河底。迎面石龛内几尊佛像憨态可掬,虽长期浸泡在水中,却不损神态,面部表情丰富,姿态生动活泼。佛心均有一小孔,孔内凿小佛像,当地老人曰,投石中孔者得子。“打佛儿窝”因此得名。不过,如今早已无人投石求子。佛像脚下卧羊温顺乖巧。遗憾的是,最大两尊佛像头颅不知何时、何因被毁,流落何处。旁边被凿得面目全非的美女晒秋图,让人徒留一声叹息。
脚下泥泞,难阻前行的脚步。苏公笔下摩崖上刻《材村笔约》,另一石上刻《竖笔记》,清楚记载了立苏公笔的时间、原因、意义。虽历经风雨,一笔一划尽显遒劲笔力,不失习字之好教材。
巨石对面石壁有“旱为霖”三个大字,旁边有小字:“咸丰五年夏月,大旱。祷于奇石,三日为霖。书此,以表灵异。”据此可知,咸丰五年(1855年)铜山遭遇大旱,乡人曾于此祈雨。旁边篆隶石刻斑驳,镜头拉近依然辨识困难,仅认出十余字。自愧读书太少,腹中太空,历史厚重,却难于靠近,遂掩面转身。
原路返至苏公笔对面,陡峭河堤高三米左右,上凿石孔三四。踩石孔攀壁而下,至坝底,抬头俯首,“冯尉摩崖”跃然眼前。石底刻有虫书,欲窥其貌必跪下瞻仰,因而此景又曰“千人下跪”,为铜山八景之一。
玉江水清,可以濯我鞋。觅一青石而坐,洗去满脚黄泥,心满意足。攀援而上,望玉江蜿蜒流淌,几只土鸭初探春水,浅水中白鹭嬉戏,水鸟闲庭信步。再看来时之路,车水马龙,不由窃喜。
余少小离乡,为生计奔忙,乡音乡景时时入梦。此番铜山行,一觅玉江石刻、二解思乡之苦。见石刻依旧,玉江两岸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乡亲们生活红红火火,田间地头庄稼长势正旺,房前屋后鸡鸭成群,天空纸鸢翻飞,好一派祥和景象。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