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四川-
A9四川
  • ·梳理自身文化谱系 关注与外界的联系
  • ·如何普及考古?建议博物馆多办展览
  • ·超450万网友云打卡西南“青铜盛宴”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霍巍教授对话传习志愿者:

如何普及考古?建议博物馆多办展览

传习志愿者向霍巍教授请教有关问题。

  6月14日下午,霍巍教授以考古四川中国西南青铜文化为题,带领大家走进中国西南青铜文化,解读古代四川青铜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在多民族文化互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霍教授的演讲内容扎实,见解深刻、独到,在演讲环节结束后,四位传习志愿者代表逐一提问,向霍教授请教了相关问题。
  首先提问的是四川博物院助理馆员樊思琪,她提到,盐源青铜文化考古发现的成果非常丰硕。如果要让更多普罗大众了解盐源的青铜文化,更进一步推动公众考古,我们需要做怎样的努力?对此,霍巍回答说:“我觉得首先就是博物馆可以多做一些公开展览。因为博物馆是一个比较成型的、老百姓比较愿意接受的传播平台。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大众既可以看到文物,也可以通过专业人士对文物的诠释,比较科学也比较有趣地认识青铜文化。除了办展览,包括今天这种面向大众的讲座,也是普及考古非常好的方式。”
  让来自成都七中育才汇源校区七年级的吴家旭同学很好奇的是:“几千年前的古蜀文明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霍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其实我们古蜀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体现本地人民智慧的同时,也融汇了当时中国青铜铸造几个先进区域的优点。比方说殷墟,殷墟的青铜器做法就在我们古蜀的青铜器铸造上面看得很清楚。此外,在我们古蜀青铜器上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图像,很生动,其实也汲取了长江中游地带的一些工艺手法。”霍教授还特别提到,在古蜀文明时代,青铜器是当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当时人们使用青铜器来表达等级观念,进行人和神之间的沟通。所以当时人们会倾注大量的力量去制作青铜器。在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范围内都远远超过其他各国。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其他国家使用青铜器主要是用做工具,而在中国是被大量作为礼器或者祭器。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遗产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郑漫丽在提问中谈到,三星堆的“祭祀坑”里出土了很多动物造型的青铜器,在金沙遗址出土的也是以野生动物为主,请教霍教授怎么看这个现象。霍教授首先称赞这是一个非常有质量也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大量的神圣动物,注意,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一种由想象构成的神圣动物,这个动物上面是有很多动物的特征。实际上这些是当时人们心目中一种非常独特的,而且具有特殊功能的东西,比如沟通天地人神。所以,我建议,一定要在祭祀背景下、在人神相通的背景下,去观察和理解这些动物。”
  本场最后提问的是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大学生曲楚喜。她的问题是:“东汉之后笮人突然在历史中失去了记载。根据目前发现的文物遗迹,是否能推断出生活在盐源盆地的笮人最后是怎么消失的?”对此,霍教授分析说,笮人文化可能随着中原文化的逐渐渗透开始分化,一部分融入到中原文化体系,另外一部分则在跟周边文化势力此消彼长的过程当中进行转移。毕竟笮人是一个迁徙流动的人群,当他们遇到外部压力的时候,也可能放弃盐源。但是他们具体的走向,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