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组团”最重要的是优势互补
  • ·跨区域发展能形成相对明显的产业特征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吴维海:

跨区域发展能形成相对明显的产业特征

吴维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陈彦霏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加快提升乐山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持续做强重要节点城市特色功能。
  早在2018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并明确了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4年时间,从7个区域中心城市到5地建设3大省域经济副中心,这其中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原执行总监吴维海。
  吴维海表示,四川提出建设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做法有先进性。“从原来各个城市分散发展到成渝城市群战略的制定,四川慢慢形成了跨省份的城市间经济合作。在这种大布局之下,四川通过竞争机制,更有利于整合突出优势产业,尤其可以避免各市区间的恶性竞争和各地割裂发展的问题。”吴维海说,“我相信,将来这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发展,在凸显出龙头核心城市功能之外,还会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除了数量上的变化,五地中,除了绵阳,宜宾和泸州、南充和达州两两组团,省域经济副中心“个头”变大了,吴维海认为,组团发展的一大好处就是更有利于区域均衡发展,能够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互补和资源要素的共享平台。“如果单纯以行政区划为主,可能造成重复建设或者产业小而零散等问题,很难形成明显的产业特征,但跨区域发展就能形成相对明显的产业特征,凸显四川特色,对外也更有竞争力。”吴维海说。
  放眼未来,省域经济副中心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期待?吴维海表示,省域副中心的发展优势在于可以形成核心圈和城市群,让生活和产业配套形成集中度,同时对周边形成资源要素辐射。
  “如果从更远来说,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建设,能够促进三大产业的融合,促进全省资源更加有效的分配。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成渝城市群和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关系。国家大政策和省域副中心建设怎么衔接,要站在更高层面上去分析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和省域副中心的关系。”吴维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