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行游-
A14行游
  • ·南丝路上的活地标——古桑林
  • ·二郎和二郎关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南丝路上的活地标——古桑林

  

□郭光泉
  难怪这里被誉为太阳神的故乡!天开亮口,从红霞胎盘中喷薄而出的光芒,照射在一个叫四川岩子的山上,两座原本光秃秃的山峰,霎时变成一对孪生太阳。这对孪生山峰折射的光,瞬间点燃山岗旷野。这下可不得了,绿的山绿的林绿的田园,天地万物一下子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晓风过处,这海洋上,澎湃起一波又一波翡翠的涛与浪。
  浸入这绿色海洋,才真正从梦中醒来:原来,这海,非海,是连天接地一眼望不到边的桑林。此时,人间芳菲四月天,我们走进有中国桑葚王国美誉的盐边,在这个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盐道交汇的要冲,去寻找那些我们丢失的与遗忘的。引领我们的,是有“中国桑葚泰斗”美誉的刘茂祥和他的海归女儿。
  从丽江境内流过来的南阳河上,横着一座接续川滇两地的古老索桥。桥上,一位手执油纸伞,身穿白色丝绸长裙,脚穿花布鞋的妙龄女子款款而来。桥下,正在古桑林中采桑叶桑葚的人们蜂拥而至,迎接这位飘然而至的“天仙”。
  此情此景,是一场还原当地古朴风俗的真人秀:嫘祖驾临。据民间传说,当年嫘祖从太阳神处得知,川滇边界有一块绝美圣地,当即插上蚕丝做成的双翼,从盐亭飞临这片红土地上空,撒下了一把把桑树种子,并给这里命名为盐边。
  “崎岖道仄鸟难飞,得得寻芳上翠微。一径寒云连石栈,半天清磐隔松扉。”这是清代诗人渝杨描写茶马古道的佳作,那时此处,堪比李白笔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数百年后的今日,沿着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穿过一片西瓜地,汽车便驶入一曲九拐的山路。这路,虽没有诗中描写的那么险峻,但也实在陡峭难行。穿过这段山路,才发现手心里攥着一把汗。
  车在一个山垭口停下。环顾四周,但见群山环绕,山谷村庄云蒸霞蔚,美不胜收。路上经历的险与难,顿时觉得值了。山垭口,一株巨大的黄桷树伫立山梁,隔路相望的,是一棵妖娆的攀枝花树。
  一个白发老者牵着一头毛驴,和着嘚嘚的蹄声缓缓而来,毛驴背上托着两筐桑葚。后面,背篼提筐推着鸡公车的妇女接踵而至,她们在这里汇集,摆开 一条桑葚的货廊,一溜灿烂的紫色,绵延开去,一眼望不到头。
  “我爷爷的爷爷听他爷爷说,这个垭口是四川过云南丽江的幺店子,一年四季,贩丝绸的、卖盐买茶的‘牵起线子’(意为络绎不绝)。他们还从成都带来桑树种子,在沿河两岸,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山上山下,栽了大片大片的桑树。前人栽树,后人享福。你看这一片古桑树,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哇!”谈起漫山遍野为当地祖祖辈辈带来荫庇的古桑树,大爷如数家珍。
  一棵古树!那绿色华盖直径足有十多米,潇洒地舒展在蓝天白云下,也不知在眼前这座红土墙老青瓦的院落前挺立了多少岁月。“见过大桑树,没见过这么大的。”同行的小姑娘难以置信地感叹道。
  树根从土地里冒出来,曲曲弯弯地从院墙根延伸开去,像一只古老大手上纵横的经络;细观树干,不知是哪一代,生命枯竭了,在树体留下一根枯木,至今依然高昂着“头颅”。在枯枝旁,无数代的枝干前赴后继,延续着绿色的生命。树叶间,密密麻麻,挂满红的、半红半紫的、黑金紫的桑果,看上去不少于千斤。一位老人说,她出嫁时,这树就这么大,还是在大树下办的结婚喜宴呢。
  一行古树!来时的公路旁,从山脚开始,脸盆粗细的古桑树像是列着队,一直绵延到山顶。交头接耳、首尾呼应,列队迎送千年马帮,百年兴衰,形成南丝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如剑门古道皇柏林一样壮观。
  一村古树!有客自远方来,山里的狗、鸡、牛、羊,合奏着生动的迎宾曲。古村落里,桑树从路两旁伸出臂膀,在路的上空搭成一条时空隧道。穿行其间,似乎在与当年栽树的古人对话。房前屋后,田埂地坎,成百上千亩的古桑树,构成一幅动人的图画。
  站在高处,放飞无人机,镜头里徐徐展现:远山近岭,千株万株,古老的桑林正焕发勃勃青春。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处见。
  “我们准备在这里建南丝路桑葚文化博物馆。”走进刘茂祥的桑葚实验林,树荫下,众人品尝着他在古桑树桩上培植的虫草果、黑珍珠、白玉果等新品种,听他描述自己的梦与远方,我不禁心潮起伏:创造和发现,是生命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