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加快引大济岷水利工程建设 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 ·探索不同配餐模式 解决老年人“吃饭难”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水利厅厅长郭亨孝:

加快引大济岷水利工程建设 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水利厅厅长郭亨孝 欧阳杰摄

  

代 表 在 这 里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郭亨孝在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言时,建议加快引大济岷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引大济岷是国家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后将满足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绵阳、遂宁、内江7市40个县(市、区)供水,受益灌面1400万亩,供水区人口约3500万。
  为什么要建设引大济岷项目?该工程目前进展如何?3月7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郭亨孝。

供需矛盾突出 开辟新水源迫在眉睫

  四川是“千河之省”,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存在着时空分布严重不均的问题。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占全省80%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仅占20%,人均不足100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
  “特别是以都江堰灌区为水安全保障的成都平原经济区,是四川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集中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十分突出。”郭亨孝表示,虽经多年改扩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新建武引、升钟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95亿立方米/年,但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四川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成都平原经济区人口和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水安全保障形势将会更加严峻,开辟新水源已经迫在眉睫。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我们说的用水多是指农业灌溉用水,现在不一样了,城乡、工业、生态都需要用水,并且用水量很大。”郭亨孝解释,以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为例,2020年常住人口4193万,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4600万。通过预测,到2035年,成都平原经济区供水缺口约27亿立方米/年。
  从迫切性来说,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工期8年,加上前期工作时间预计需要10年左右才能建成发挥效益,“如果不尽早开工的话,到2030年后成都平原经济区缺水现象将更加严峻,甚至可能出现‘水荒’。”郭亨孝说。

加快推进 力争2022年12月开工

  “其实引大济岷工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来了,2021年,该工程被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全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郭亨孝表示,202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
  为此,省政府专门成立引大济岷工程专项工作组,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责任分工方案》。省水利厅组建了工程指挥部和实体化办公室。为确保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顺利进行,避免重复建设,今年2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内禁止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的通知》正式发布,要求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内禁止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
  此外,为积极破解骨干水网工程协调难、筹资难、进度慢等问题,四川省水利厅创新探索“政银企1+3”四方合作机制,省政府还将出台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充分利用债券资金重点支持工程建设。
  “我们计划今年5月上旬编制完成可研报告,力争12月可研报告批复后开工。”郭亨孝表示。

□新闻链接
引大济岷工程

  引大济岷工程是国家重大引调水工程,计划从大渡河泸定电站库区引水入岷江,线路总长304公里,年均引水量27亿立方米,建成后将为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绵阳、遂宁、内江7市40县(市、区)供水,受益灌面1400万亩,供水区人口约3500万。在引水线路上利用落差建设3座消能电站,总装机68万千瓦,年发电量34亿度。
  “引大济岷工程事关成都平原几千万人口的基本民生和用水安全,对根本上解决成都平原经济区缺水问题,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推四川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郭亨孝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柴枫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