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履职的5年里,余彬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乡村振兴离不开国家的扶持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在大势和大局中找准定位,并学会借势借力才会赢得腾飞的机遇。”
余彬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他所在的村,位于螺髻后山下。
小村落如何发展?余彬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在区域发展的大势和大局里谋发展。
“我们村位于螺髻后山下,螺髻山发展好了,我们才能发展好。”余彬说,村庄从20年前借螺髻山旅游发展的势,起步旅游业。到如今,该村庄已开了76家农家乐,包括余彬也开了一家占地11亩的农家乐。
2019年初,四川谋划和启动了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下简称“两项改革”)。在改革浪潮中,余彬所在的村整合了另外的村庄。
村庄的规模变大了,人口也增加了,发展似乎也面临着转型的问题。
这一次,余彬不太着急。他在等待,等待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的规划。因此,他叫停了欲新增的农家乐。他还在思考一个问题:村子不能总是发展农家乐,要注入新鲜的血液。
于是,过去5年里,余彬所在的村庄“生长”出了100多亩草莓、100多亩杨梅、两亩粉荞等“新物种”。他说,背靠螺髻山,长板桥村发展旅游业的方向不会变。他密切关注着螺髻山申报5A级景区的新动向,并预判螺髻山会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新机遇,长板桥村也必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