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五大榜单开启“战斗模式”投票数已突破5万
  • ·川大中文系教授周裕锴:杜甫草堂与三苏祠是文化心灵空间
  • ·招标公告
  • ·招标公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地标推荐

川大中文系教授周裕锴:杜甫草堂与三苏祠是文化心灵空间

周裕锴教授

  “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寻找2021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是2021年最具代表性的文旅新地标海选,引发成渝两地众多网友关注。近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苏轼学会会长周裕锴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重点推荐了杜甫草堂和三苏祠。在他看来,这两个地方是一种文化传承载体,是文化心灵空间。
  诗人写诗,以物壮志;词人填词,以物抒情。作为唐宋文坛上著名的文化符号,杜甫在1962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苏轼2000年被法国《世界报》评为“千年的英雄”。
  “四川不是杜甫的家乡。但把成都称为杜甫心灵安息的地方是绝对没问题的”,周教授说,“他一生中最好的时候就在成都。成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在他的诗歌里体现,特别是人文环境。”杜甫在成都写的诗大多是快乐、轻松的。等他离开成都到了夔州,杜甫总是在回忆,《秋兴八首》在回忆,“杜甫似乎只有靠回忆才能够活下去。”
  对于杜甫草堂的文化内涵,周教授说:“它对全国杜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杜甫一生漂泊后,在成都找到他的家,那么杜甫草堂就是一种心灵的安顿之所。杜甫去世这么多年,他的灵魂也就安放在成都。虽然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是清代的,但是它从北宋开始就有遗址,一直在这个空间。历代传承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
  周教授坦言,他本科时期很喜欢杜甫,“我个人觉得每一个时期有一个精神支柱。”如果纯粹从诗歌的角度来讲,杜甫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但从社会影响方面来讲,他认为苏轼影响力会更大。杜甫只有诗歌,但是苏轼“就是一个大海”,无所不包,有文、有词,还有绘画、书法、美食、廉政教育等。
  谈及三苏祠,周教授说,虽然时间久远,很多事物发生了改变。但毕竟还是可以感受到苏东坡生活过的气息。周教授讲述了一个让他感慨很深的真实故事。“曾经有一年在成都开会,一个在北大历史系访学的美国学者到三苏祠的时候,站在一笼竹子面前,抚摸了竹子很久。他是研究艺术史的,现在才知道原来文化里的墨竹是真实存在的。以前他只在画上看过,现在到三苏祠真正看到这样的竹子,心情非常激动。也就是说当时北宋的绘画有写实的成分,写的词就是四川的竹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