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宽窄巷-
A16 宽窄巷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宽窄巷
  • ·古代墓葬的反盗墓技巧
  • ·设计巧妙的防盗核心“流沙积石”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疑冢疑棺、流沙积石……

古代墓葬的反盗墓技巧

曹操高陵前室。

成吉思汗陵。

  郭庄楚墓发掘出土的青铜器。 新华社发

郭庄楚墓考古发掘现场。新华社发

  

□项木咄

  位于河南省上蔡县的郭庄楚墓可谓是古今反盗墓技巧的集大成者,对它的考古发掘,让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代的那些反盗墓方法是如何操作的,也让那些以往只停留于文字中的冷冰冰的信息变得可感可知。那么,郭庄楚墓究竟有哪些有意思的反盗墓技巧呢?

“反盗墓”手段形成之初朴素直接

  说到“反盗墓”手段,大家总觉得是一件非常神奇且有技术难度的事情,但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其实非常朴素、直接。很多墓葬被盗墓贼惦记着,是因为它有巨大的封土堆,或者是在地面上有突出的标识,一眼就能被人认出,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所以有人就吸取了教训,干脆“不树不封”,隐蔽墓址,让盗墓贼连位置都找不到。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南越王赵佗的陵墓。《太平御览》说:“吴将吕岱为广州,遣掘尉他冢,费损无获。(赵)他虽僭侈,然慎终其身,乃令后不知其处,鉴于牧竖所残也。”赵佗是南越国的创建人,早年曾为秦朝将领,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后,赵佗乘机割据岭南,建立了南越国。他吸取了秦始皇陵因“牧竖”而遭受破坏的教训,特别注意自己墓葬的隐蔽,“棺塴无定处”。
  到了东吴黄武四年(225年)时,孙权得知赵佗死后曾葬有大量奇珍异宝,并且一直未被盗掘,贪财心切的他立刻命部将吕岱率领五千精兵,深入南越国故地搜寻财宝。但是由于赵佗的墓实在太过隐蔽,吕岱折腾了大半年后还是没有找到赵佗的墓,最后不得不无功而返。
  当然,最有名的还要数成吉思汗的陵墓。自成吉思汗下葬近800年来,全世界的考古学家都想知道他的陵墓在哪里,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内蒙古地区有一座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之外,真正的成吉思汗埋葬地,所有人都不得而知。
  根据蒙古族的习俗,元代的帝王死后都采取“密葬”形式,所以我们至今未发现一座元代皇家陵墓。据说,当年成吉思汗病死于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军中,终年65岁。手下将领遵从“密不发丧”的遗诏,由最忠心的侍卫将遗体运回故乡,下葬到准备好的陵墓中。埋葬之后,又出动了上万匹马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然后植木为林,最后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随后,参与这次行动的工匠和士兵全部被杀人灭口,最终将这一秘密带进了坟墓。
  当然,这种低调处理自己身后之所的方式,实在有悖于王公贵族“炫富”的心理,于是出现了一种既能够安稳地炫耀显赫地位、又能够保证自己陵墓不被发现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疑冢”。集大成者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相传当年曹操为了筹措军费公然盗墓,还特地设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位来专职盗墓,“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本就提倡廉洁节俭的曹操,为了避免重蹈先人覆辙,要求自己死后进行“薄葬”。《三国志》中提到:“古之葬者,必居贫瘠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除此之外,曹操还不放心,甚至设置了“七十二疑冢”来掩人耳目。
  据说曹操出殡的那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材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让人分不清到底哪一具才是曹操的真棺材。在这之后,有太多盗墓贼盯上了曹操墓,他们想从古书中寻找蛛丝马迹,但最终都无功而返。直到2009年,河南安阳的高陵被考古发掘,最终确定了是曹操的陵墓。与一般的汉唐陵墓相比,高陵的规格不算小,但是却简单朴素得多,这也与曹操生前一直提倡的“薄葬”互相印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反盗墓”手段是偶然间形成、远超当时建墓预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伏火”。《汉书》中《外戚传下·定陶丁姬》记载过一个故事:“开丁姬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宋代的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中也说过:“盗夜发咸阳原上古墓,有火光出。”由于古人的科学知识有限,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这种现象解释为“鬼火”,但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前文说过,这样的墓在长沙地区称为“火洞子”。古时候盗墓往往又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拿着火把进盗洞,当然就会形成所谓的“鬼火”了。其实,这根本就是“天时地利”的结果,而不是墓主人有意为之。

郭庄楚墓里亦真亦假的疑棺

  郭庄楚墓可谓是古今反盗墓技巧的集大成者,对它的考古发掘,让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代的那些反盗墓方法是如何操作的,也让那些以往只停留于文字中的冷冰冰的信息变得可感可知。那么,郭庄楚墓究竟有哪些有意思的反盗墓技巧呢?
  首先是迷惑众人的土层。盗墓贼判断地下是否有古代墓葬的核心技术,是通过判断土层中遗留物品的属性和年代。一般来说,下层的地层肯定要比上层的地层年代更久远。或许郭庄楚墓的墓主人具有超前的意识,他依靠这一原
  理玩起了迷惑人的障眼法。
  郭庄楚墓的夯土大致可以分为两层,上层是厚1到2.5米的封土,下层是7米厚的填土。封土和上部的填土里面夹杂了很多的陶片、骨头、木炭、蚌壳等。而填土的下半部分,却是标准的五花土。如果盗墓贼只探索到上层的土层,发现填土里都是些陶片、骨头之类的东西,很容易误认为这是个原始社会的遗址,最终因为捞不到宝贝悻悻而归,根本不会想到在这“垃圾土”下面还藏着一个楚国大墓。
  其次是亦真亦假的疑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仅限于古史记载,至少在正式的考古发掘中,并没有曹操疑冢的确切证据。而郭庄楚墓却有力地证明了,“疑冢”“疑棺”这样一种方法是切切实实存在的。这是怎么操作的呢?
  墓主人将整个墓葬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在上半部分,墓主人特意安置了两具疑棺,一具位于椁室的中间上部,一具位于椁室上方的东北部。这两具疑棺的底部位置与墓道底齐平,而且还象征性地在周围放了一些骨贝、铜铃等。往往盗墓贼挖到这里,就会误以为已经挖到了墓底,再看面前的棺材,里面什么值钱的宝贝都没有,通常会大骂一句,然后失望而出。可谁能料到这疑棺的下面,才是真正的棺椁。
  这样亦真亦假的设置,的确迷惑了不少盗墓贼。根据发掘现场的勘查,有几伙盗墓贼挖到了疑棺这个地方,不过他们发现墓里的随葬品实在是太过寒碜,就没有继续深挖下去了。

  作者简介

  项木咄,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知乎考古大V,致力于用通俗有趣的方式,分享考古和艺术领域中的有趣故事及其背后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