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要闻-
A7要闻
  • ·手工制盐“活化石”卓筒井有何文旅价值?
  • ·唐飞对话传习志愿者:考古工作者要有讲故事的能力
  • ·招标公告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唐飞对话传习志愿者:考古工作者要有讲故事的能力

  “公共考古学如何把考古知识转化为公众能理解的话语?如何利用考古知识回报社会,让公众共享考古成果?”11月24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三星堆发掘总领队唐飞的讲座刚结束,来自大英县文管所的卿刚、田尧文两位青年传习志愿者便向唐飞请教。
  “志愿者应当多参加现场的发掘工作。”唐飞认为,这对于当地利用好考古发掘成果,以及志愿者本人提高发掘水平和调查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时他提到,考古必须要有科普的能力,“新的考古发现有什么价值、意义,如何保护、利用,首先要做的,是让遗址所在地的社区、群众明白它的价值和重要性,否则就无法进行保护。”
  唐飞认为,考古工作者要有讲故事的能力和思辨能力:“我们不仅仅要有发掘技术调查水平,也应该有讲故事的能力,能够认识价值体系的思想精髓。”
  大英县文管所的田尧文前不久刚参与了涪江流域调查,并参与了新古遗迹的发现。由于自身工作涉及宣传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他向唐飞老师请教:“地方文化单位如何结合考古新发现,对地方文化进行宣传?”
  “老一辈文管所的工作者,对待工作都是兢兢业业的。我们库房的大部分文物,都是他们从各个地方收集起来的。首先我建议,这种文物保护的精神要传承。”唐飞说。而如何将考古新发现利用好,唐飞提出了两个方法。一是将新发现纳入保护管理体系:“通常发掘完后,会有一个价值的论证会,请专家学者对成果进行价值认定,当地的工作人员也要参加。大家一起论证,这个点位是否要列为文物保护点,确定它的级别,直接纳入保护管理体系。”
  其次,就是从各个方面挖掘遗址的意义,并讲好“考古的故事”。“无论什么样的新发现,都有它的价值,否则不会进行发掘。这些价值能从各个方面填补四川省内地方文化的空白,提高历史文化内涵,反映很多方面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把这个价值告诉当地人,包括发掘点的工人,给他们讲好故事,他们就会把这个故事传递给他们的家人和同事。”唐飞说。
  除此之外,唐飞还提到,建设博物馆、遗址公园、乡村公园,都能够很好地将历史场景活化利用起来。“我希望能够将论证的价值,加入文旅融合项目,或者是建立起乡村博物馆,永远地将它保护下来,让它的价值在这个区域内发挥更深远的影响,延长四川盆地人类历史的轴线。我想这些都是很好的途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