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武汉大学西迁乐山文庙8年 积极支持抗战 154名学生投笔从戎
  • ·“五一号”蒸汽机车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 ·美敦力创新中心(成都)正式揭幕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武汉大学西迁乐山文庙8年 积极支持抗战 154名学生投笔从戎

现在的乐山文庙。

武汉大学西迁乐山校本部——乐山文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叶海燕

  共忆百年峥嵘岁月,聆听文物中的红色故事。
  5月3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位于乐山中心城区的文庙。这是一座清康熙年间重建的遗存,古朴静谧,庭院错落有致。乐山文庙,除了是一座拥有厚重历史的古建筑,更是一处红色文物——抗战期间,武汉大学西迁乐山文庙8年,学子们在这里延续文脉、宣传抗战,先后有154名学生投笔从戎,到前线杀敌。

延续民族文脉
武汉大学师生烽火西迁

  如今的乐山文庙占地面积约1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有泮池、棂星门、圣域门、贤关门、大成殿、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殿等建筑。
  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利波介绍,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当时,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满目疮痍。为延续中华民族文脉之根基,保存教育机构,许多高校纷纷迁往西部抗战大后方。
  1938年2月,武大数百名师生西迁乐山,以乐山文庙为第一校舍,开始了长达8年的艰苦办学。
  周利波介绍,8年间,武大师生开展了持续不断的爱国宣传,支持全民族抗战。1939年5月1日,武大全体师生在乐山文庙举行国民抗敌公约宣誓;1940年1月,袁昌英作散文《生死》,热情歌颂前方战士英勇杀敌;1940年12月21日,武大峨眉剧社公演话剧《塞上风云》,门票收入全部捐给抗战。
  1943年12月1日,冯玉祥将军来到乐山发起抗日节约献金运动,武大学生每人捐出10元,共计3000元。武大校长王星拱代表武大献金5000元。

报国弦歌不辍
154名学生投笔从戎

  据武大校友刘以刚回忆,1938年8月中旬,武大在乐山时期的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党组织建立后,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带领党员和进步群众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7月6日,国民党特务机关在乐山城区进行大逮捕,武大部分党员、进步学生和爱国人士被捕入狱。武大内部的党组织遭到破坏。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1942年春,由于叛徒出卖,武大地下党组织再次遭到破坏,进步师生受到迫害。因此,当年武大师生主要通过学生运动的形式开展斗争。
  西迁乐山8年,武汉大学的学生人数由600人增至1700人,文庙更是成为文化和科学薪火相传的一方圣地。当时武大学生社团极其活跃,一千多人的学校,拥有各类学生社团一百六七十个。影响较大的社团主要有文谈社、政谈社、风雨谈社、海燕社、抗战问题研究会、岷江读书社、峨眉剧联等。很多社团以出版刊物和壁报为主要活动方式,还成立了壁报联合会,各种壁报百家争鸣,将文庙棂星门两侧的墙壁变成了“民主墙”。
  周利波介绍:“除了宣传抗战、积极募捐支持抗战外,武大学生投笔从戎,直接走上抗日前线奋勇杀敌。”据统计,武大西迁乐山时期,先后有154人投笔从戎,为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