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离省近,民俗尚可饶”,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空间距离、城市经济的维度为我们塑造温江这座城市的经济地理模型。其实他笔下的温江一直以来很是滋润。
仓廪实而知礼节。文庙,这种被称为古代城市文化教育中心的建筑群落,其建成年代和建筑规制,既是一座城市经济地理的重要参数,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从历史上看,全国每个州府县治所的文庙建设完全实现覆盖,应该是在明朝年间,而温江文庙早在北宋咸平初年就已修建。就建筑规制而言,一般县城文庙不太讲究,而温江文庙坐落城中,棂星门耸立,朱墙环抱,泮池流淌,东西两亭玉立,左右两庑安然,巍峨大成殿重檐歇山顶,红柱彩画,金碧辉煌尽显恢宏之势。
书院社学,向来是古代读书治学的书香胜地。历史上温江县城曾出现书院“东西辉映,书香满城”的胜景。位于城西的万春书院颇负盛名,清乾隆十年温江知县冯中存规划选址文庙西隅,捐出多年俸禄,撷取温江古称万春为院名,修建万春书院,几百个春秋冬夏,集贤讲堂辩经论道,万春书院声名远播,莘莘学子不远千里负笈从学。城东的箐莪书院环境幽雅,冯知县的继任者蔡宗建在《箐莪书院落成》中深情描绘,“修篁荫空翠,丛石绣苔纹。活泼鸢鱼地,春风沂水滨”。尽管历史更迭书院社学早已湮没,但它们曾经担当使命培育英才,一直为历史所铭记。
温江至今还保留着社学巷的地名,近代著名音乐学家和社会学家王光祈少年时期就读柳城社学,从小受到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浸润,其国乐思想闪耀著作,一生探索“音乐救国”,热情呼吁“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日夜兼程地追寻“少年中国”的梦想。
城市文化基因不断传承绵延生长,温江从未放弃对“学”的追求,甚是忧深思远。二十一世纪初,城市建设者抓住高校扩招的政策利好,谋划建设一座大学城,引进知名大学建设新校区。2003年西南财经大学落址柳林校区,2004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工建设,2005年四川农业大学科研院所动迁温江……不到五年光景,这座城市来往间多了数万张年轻的笑脸。
城市总是在负重中行稳致远。进入新时代,温江积极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动承担成都大都市教育培训功能,引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2017年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新建温江校区,2018年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温江校区开始招生,2019年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成都分校落地温江,一个名校集群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城市建设者更加注重新建和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西财附小、西财附中、中医大附小、中医大附中、政通路小学、鹏程路小学、花都小学……几乎每隔不到一年,温江就有一所新学校诞生,公办学校全覆盖正在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一座文明和谐的幸福之城,展现出它的情怀与温度。
最是书香能致远,学到温江,近者悦远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