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7 凡人微光-
E7凡人微光
  • ·看“曹姐姐”的温情治理实践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从“脱单”小事到社区大事

看“曹姐姐”的温情治理实践

在社区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公益活动。

  

□华西社区报记者 朱佳慧  华阳街道供图

  如何让居民不仅“留下来”,更能“留下心”,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回答的课题。在四川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祥龙社区,有一位将这一课题当作“自己事”的社区居委委员——曹彦。居民们习惯喊她“曹姐姐”。近日,记者专访曹彦,听她讲述如何从“脱单”这件“小事”入手,回应青年群体“大需求”。
从“心”出发在需求洞察中找到治理起点
  曹彦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最初的舞台是用音乐温暖人心。而让她走向社区治理的,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家风与不断累积的社会实践。“父亲与爷爷长期从事基层工作,我也爱跟着学习参与邻里调解,学会倾听和共情。”曹彦回忆道。大学期间,她走进养老院开展慰问演出,亲历了陪伴带来的真实力量。2008年汶川地震,她随队赴灾区,用歌声和陪伴抚慰受灾群众。“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舞台’,让我真正体会到精神支持足以托起生活信心。”
  当她后来走进祥龙社区,便将社会温度作为新的聚光点,把社区当作最真实的舞台。理解情感的能力,也在民生服务中落地生长。
  初到祥龙社区,她迅速意识到如今社区的共性问题:外来青年多、生活节奏快、家庭结构变化大、邻里互动少。“有人每天见同事,却难见朋友;有人有住处,却没有归处。”
  而当越来越多父母向她倾诉对子女婚恋的焦虑,越来越多年轻人表达社交困惑时,她意识到:婚恋并非小事,它折射出整个群体的生活状态——青年被催婚但无从结识,父母焦急却无处发力,城市社交高压又低效。
  于是,2021年在社区支持下,“曹姐姐脱单联盟”由此起步。
  曹彦没有选择热闹的集体相亲,也不做强行撮合,而是从最基础的一对一牵线做起。没有团队,她就利用下班时间整理资料、逐个对接诉求、利用社区阵地陪同见面,常常忙到夜深。
  为了保护青年隐私和信息安全,她始终坚持所有资料都由自己经手,流程严谨而细致:实名登记,严格核验身份与情况;单独沟通,为青年厘清诉求与期望;线下会面优先安排在社区阵地;在当事人邀请下陪同并负责安全保障;严格落实隐私保护与信息回执制度。
  过程中也曾遇到冒用志愿者身份试图套取资料的风险,她随即强化审核制度,坚持让信任不被辜负。
  五年里,“脱单联盟”稳步生长:近500份青年资料入档,促成超20对青年组成家庭。更可喜的是,许多曾经的参与者,后来变身志愿者,在活动、服务与合作中,继续拓宽彼此关系网络。
从“点”到“面”在服务延伸中营造社区生态
  为了让更多青年了解这条社区婚恋互助通道,她开始尝试拍摄短视频,以更轻松、真实的方式介绍活动、传递婚恋观念。
  在她心中,“脱单联盟”还在成长,她期待能组建一支专业团队,形成更规范的志愿服务力量,为青年们的婚恋与家庭发展提供后续保障。也期待在未来,能将这份温度延伸为社区枢纽——让相识、相知、就业互助、亲子成长,都能在这里发生。她说:“我们牵连的不是姻缘,是人与社会的连接。开始时只有我一个人,但我希望以后,是我们大家一起,让幸福变成社区的一种能力。”
  而这一连接,也悄悄改变着整个社区的氛围。
  在祥龙社区,面对老人、青年、家庭与未成年人等多元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社区党委以党建为引领,精准施策,带领团队打造出一个多层联动、环环相扣的社区服务生态。如今,老人有“幸福餐桌转转会”,让吃饭不仅是吃饭,更是一场情感的团聚;青年有“乘风青年志愿服务队”,让他们的能量被看见、被激发;家长有“妈妈老师志愿服务”,汇聚集体智慧,让教育经验在社区里流动起来;孩子有“快乐祥仔未成年人志愿队”,让孩子们在服务中学习,在奉献中成长。
  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文明宣讲与居民自组织活动,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整个社区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目前,祥龙社区已拥有超过2000名活跃志愿者,他们的服务半径不只是传统的邻里互助,而是从公共空间延伸到家庭内部,从生活关照深化到情感支持。
  在这一进程中,社区关系日益亲密,邻里信任持续累积。一个有机的、充满活力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正在这片温厚的土壤中自然而然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