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社区报记者冯浕社区供图
面对面协商议事。
在社区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建议。
在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东寺社区“九里慢时光”儿童空间,一排排不超过1.2米高的书架静静伫立,孩子们伸手可取,家长无需担心攀爬危险。这个看似普通的设计细节,却是200余条居民建议、三轮民主协商的结晶。
11月18日,记者获悉,东寺社区以“幸福26℃”公益微创投为抓手,通过搭建全流程议事机制,实现了从“意见收集”到“项目落地”的治理跃升。
议事机制从建议到项目的民主转化
今年5月,东寺社区启动“睦邻东寺·微光聚力”公益微创投项目,将人民建议征集作为常态化机制,结合“入户调研+社区议事+线上投票”,收集到涵盖儿童托管、老年健康、社区美化等五大类200余条建议。
“我们不是简单地‘收集意见’,而是要把建议转化为可执行、可监督的项目。”社区党委书记介绍。经过多轮民主讨论,最终确定三个共识度高、可行性强的项目作为首批实施内容:“九里慢时光营造”儿童空间微营造项目、老友“步”凡-东寺快乐徒步项目、南新逸苑花箱营造项目。
“居民点题、社区答题”的协商机制,让公共服务从“一刀切”走向“量身定制”。
项目落地居民在讨论中“当家做主”
在“九里慢时光营造”儿童空间项目中,社区先后组织三场现场座谈会,通过图纸展示、模型演示等方式,邀请居民对选址、设施配置、管理规则等提出建议。
“我提出书架高度不超过1.2米,没想到真的被采纳了。”家住九里晴川的年轻母亲李女士说,“现在带孩子来看书,再也不用担心她爬高摔跤。”
居民边先生则建议:“10栋架空层靠近儿童游乐区,如果能把阅读区设在那里,对于家长来说很方便。”这一建议也被纳入设计方案,实现“空间布局与生活动线无缝衔接”。
同样,在南新逸苑花箱营造项目中,居民通过“线上选种+线下共植”方式,投票选择并种植月季、三角梅等易养护花卉,并由爱花居民组成“护花小队”,负责日常维护。
机制创新形成“众人监督”的闭环治理
为确保项目“选得准、落得实、可持续”,东寺社区建立起“征集—策划—评审—执行—监督”的全链条协商机制。
在立项论证环节,由居民代表、社区工作者与社会组织共同组成协商小组,围绕预算分配、服务对象、执行周期等关键内容展开多轮沟通,最终制定“需求贴合度、居民参与度、可持续性、预算合理性”四大评审标准。“我们不是‘一选了之’,而是全程参与。”作为“社区合伙人”之一的退休教师张某表示。她所在的监督小组每月召开项目推进会,对资金使用、活动效果进行动态跟踪。
治理跃升“居民自治”的文化培育
通过共享读书会、快乐徒步、花箱营造等系列活动,协商文化正逐步融入东寺社区的日常肌理。
在共享读书会上,居民共同商议制定《共享书屋管理公约》,提出“设立儿童绘本区和老年健康区分类书架”“每周六开展居民轮值管理”等建议。这些由居民提出并最终成文的公约条款,是人民建议转化为社区治理规范的具体体现。
“过去是社区建好我们使用,现在是我们想建什么、怎么建,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居民黄先生感慨道。他参与策划的“老友‘步’凡”徒步项目,已成为社区中老年人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从儿童空间的书架高度,到徒步路线的选择,再到花箱植物的种类,东寺社区通过制度化、流程化的议事机制,让民主协商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截至目前,该社区已培育出10名“社区合伙人”,带动超过500人次居民参与项目策划与执行,初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这场以“微光”聚力的基层治理实验,正为中和街道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东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