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区少城街道
□华西社区报记者 董峰 街道供图
近年来,青羊区少城街道深入实施“人文青羊·航空新城”战略,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超常决心、超常举
措、超常力度”,聚力聚焦“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街道大力构建共建共享的便民服务模式,坚持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推进老旧院落改造治理,辖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1+N”条块协同共建共享街道便民服务模式
少城街道着力破解中心城区街道便民服务场地面积狭小的建设短板,以“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数个专业服务中心”的模式,着力构建“1+N”条块协同、共建共享的街道便民服务模式。
少城街道充分考虑辖区交通布局以及长久以来居民出行办事习惯,科学选址、精心布局,以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分散布局党群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工场、物业服务中心、司法所、养老服务中心等专业服务中心,形成“1+N”便民服务模式。其中,党群服务中心可办理医保、社保、党团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残疾人康复工场办理残疾人相关专项事务;物业服务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党群、物业、法律、健康、生活、社区管理等特色服务;司法所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养老、托管、保洁、照护等服务。按照贴近群众、方便群众、适老助残的原则,所有服务中心均靠近居民集中区、一楼办公,不仅有效分流、减少群众等待时间,也利于群众享受到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
在横向“1+N”政务服务模式基础上,纵向形成了以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圆心、社区便民服务站环状布局、网格员点状分布的“1+6+网格”三级政务服务网。街道“1+N”政务服务体系累计进驻200余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提供60余项涵盖物业、养老等特色便民服务,为居民提供全事项办理及帮办代办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站提供残疾人帮扶、困难群体救助的上门、帮办代办服务,社区网格员是居民政务服务的“第一接件人”,与街道、社区联动,形成政务服务闭环。积极引导群众通过移动终端、自助一体机办理事项,构建纵横交叉的立体政务服务体系,做到让群众少跑路、不跑路,实现政务事项“出门办、就近办”。
增进民生福祉推进老旧院落改造治理
今年3月28日,一场特殊的剪彩仪式在少城街道君平街89号举行。一幢崭新的三层建筑——君平街89号院1栋住宅D级危房“原拆原建”项目正式落成。棕色与米黄相间的新房上,一个小小的工程竣工标志牌上标明,建设单位是“刘某某等17户”。居民就是开发商!
记者了解到,君平街89号1栋,原成都市电影公司宿舍,占地面积约0.3亩,20世纪60年代修建,三层砖木结构,住户共17户,全部为私人产权。2023年5月,经专业机构鉴定该房屋确为D级危房。根据相关规定,D级危房是指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89号1栋的居民们依据成都市发布的《危房原址恢复重建工程规划许可办理规则》,一致决定原址重建。
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住建部门为该项目办理了四川省首张危房原址恢复重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参照商品房建设相关规范,突破现有政策限制,在不改变面积、容积率和原有布局的条件下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这也是全省第一个D级危房原址恢复重建的施工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显示,建设项目为君平街89号院1栋住宅危房原址恢复重建项目。规划住宅建筑面积579.22㎡,共3层,户均约34㎡,无论楼层数还是面积都与原来保持一致。经过一年多的攻坚克难,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原红光电影院宿舍,由不通燃气、公共旱厕的年久失修“筒子楼”变为框架结构、独立厨卫的成套化住宅。
少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君平街89号1栋的项目进行过程中形成了“居民主导、社区协调、政府支持”的改造模式,在面积不变、容积率不变、土地权属不变的情况下引导居民自主改造,也是全省第一起居民自主原址重建的案例,房子修好之后既解决了安全隐患,又探索出一条“自筹、自改、自管”模式,开辟出D级危房自主改造的新路径。街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大力推进老旧院落改造治理。高标准推进2024年59个老旧院落改造工作,其中一批次18个院落已进入综合验收阶段,二批次41个院落施工稳步推进中,计划2025年12月底前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