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5 基层实践-
E5基层实践
  • ·耗时四十年收藏四千盏古灯 他是成都的阿拉丁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耗时四十年收藏四千盏古灯 他是成都的阿拉丁

姚宇林和他收藏的古灯。

  

□华西社区报记者 胡慧媛 摄影 实习生 王家宜 贾弘琳
  “这个是邛崃邛窑生产的一种灯,利用水冷原理达到省油的原理,是真正的省油灯。”“这个灯开口很大,利用蚊虫的趋光性和灯燃烧产生的虹吸原理,将靠近这里的蚊虫吸入。”“这里是我收藏的十二生肖老灯”……10月29日,当记者走进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街道的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馆长姚宇林正神采飞扬地讲解每一盏“爱灯”的由来。
  而这样的灯盏器皿,姚宇林有四千余件,大多陈列在他的公益博物馆里。从战国时期的豆形灯、秦朝的青铜灯、唐代的瓷器灯、明代的玉石灯,再到民国盛行的煤油灯等,跨越千年历史相聚一堂……四十年,四千灯,古今中外,都是他钟爱的藏品,70岁的姚宇林也因此被誉为“成都阿拉丁”。
一盏老油灯开启寻灯路
  如今,姚宇林虽已坐拥千盏古灯,最让他放不下的还是家中的一盏老油灯。“这是我收藏的第一盏灯,也是我开启40年收藏路的源头。”1981年,在成都入伍9年之后,姚宇林第一次回老家探亲。在从前居住过的老房子里,他发现了一盏布满灰尘,早已没有使用的土油灯。“一瞬间所有的回忆涌上心头。”姚宇林回忆。“小时候这盏灯伴着我写作业、妈妈在这盏灯下为我缝衣服、一家人照着灯其乐融融的场景,全部浮现在我眼前。”于是,探亲结束后,姚宇林选择将这盏老灯小心翼翼地包好,带回了成都,也带回了自己的“乡愁”。
  从老家回来后,姚宇林逐渐开始对各种各样的灯具产生兴趣。有次路过猛追湾,刚好地摊上有盏造型奇特的灯吸引了姚宇林,最后花了几百元买下。随后他的寻灯、求灯路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成都的猛追湾,到北京的潘家园,甚至国外的古玩市场,都有他寻灯的身影。
一灯一故事皆是心头好
  姚宇林展览灯具的场所在金府灯具城展场,展馆隐藏在灯具城的三楼一角,宛如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我研究古灯,不光是要知道它是什么材质和什么年代,我更要去读懂点亮灯的那个人、那段历史。”说着姚宇林便开始了第一单元的介绍。首个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盏造型奇特的“老鼠偷油灯”。姚宇林自豪地说道:“这盏灯灵感取自齐白石大师的画。画里的灯,就是面前这盏。”此时,画上的场景与面前的灯具仿佛1:1复刻,栩栩如生的画面令人忍不住称赞。
  随后,姚宇林还介绍了他珍藏的“省油灯”。“常听人说,某某人不是一个省油的灯,虽然这句俗语不知出处。但省油灯,是确实有的,还是邛崃造的。”姚宇林介绍。省油灯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有一个小圆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以此达到降温的效果,自然也就更省油了。
  这些只是古灯博物馆里的冰山一角,据姚宇林介绍,这里一共陈列着1200多件古灯,汉代石灯、明代玉灯、清代瓷灯以及德国的马灯、苏联战场上的照明灯,应有尽有。在姚宇林看来,每盏灯在他心里都是独一无二的,从他耐心的解释中,仿佛看到了一盏盏活灵活现,拥有丰富故事的古灯。
古灯进社区传承“灯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姚宇林的藏品越来越多,它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和国家,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2014年,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一直以公益的形式运营,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的积淀却给周边的街道社区、市民居民带来了无上的精神食粮。
  “经常有社区组织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孩子们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家长们对这种直观、互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也感到非常满意。”姚宇林说。为此,博物馆也充分利用资源,让青少年通过参观、看视频,了解灯的起源及沿革,结合古灯实物讲述背后的故事和传说。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还以《红灯记》祖孙三代抗日斗争历史故事为背景,专门设置了革命故事情景互动区,让青少年们体验、感受,珍惜今日幸福生活。同时,馆内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书法、绘画等培训班,让青少年既了解了灯的发展史,又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是什么让姚宇林日复一日坚持下来的?他回答:“我想把古灯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如今,姚宇林寻觅的已不仅仅是一盏灯,而是更多发现每盏灯背后的传说、历史、工艺、民族文化以及人类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