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2 特别报道-
E2特别报道
  • ·西园街道 红色引擎促产业兴幸福半径绘民生暖
  • ·红光街道 产业提质赋能级城乡融合立标杆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红光街道 产业提质赋能级城乡融合立标杆

  

□华西社区报记者 张丽 街道供图
  蝴蝶村·棠悦婚礼堂里,新人许下白头偕老的誓言。他们的身后,从婚宴举办、住宿宴请到婚纱摄影,蝴蝶村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港泰小学的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如同清晨的序曲,拉开了孩子们一天的学习生活序幕……“十四五”以来,郫都区红光街道立足“南城北乡”的独特空间格局,以“一轴一廊三区一心”擘画新蓝图,推动城区和乡村基础设施同步完善、产业发展协同推进、人居环境共治共美的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 浪漫地标激活“美丽经济”
  “不用像完成任务一样赶场,就像带全家来度了个假,轻松又浪漫。”在郫都区红光街道汉姜·蝴蝶村“棠悦婚礼堂”完成婚礼仪式的新娘刘鑫感叹道。她和新郎杨家愿是在棠悦婚礼堂首批举办婚礼的新人。“棠悦婚礼堂”这座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浪漫地标,融合古蜀文化底蕴与生态田园风光,以“文旅+婚礼堂”的创新模式,将传统婚礼升级为沉浸式度假体验,为汉姜村“婚恋美丽经济带”注入新活力。
  棠悦婚礼堂的核心正是“微度假”理念——将婚礼仪式延伸为24小时全时段度假体验。“我们希望打破婚礼‘赶场子’的疲惫感,让新人及宾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浪漫节奏。”婚礼堂业主代表刘粤飞介绍。这场婚礼的场地,更是一个“有仪式
  感的短途度假目的地”。如今的汉姜·蝴蝶村,处处可见产业融合的鲜活场景。“力争用3至5年时间,将蝴蝶村项目打造成为营收过1亿元的全国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样板区。”谈及未来的发展愿景,蝴蝶村相关负责人表示。
民生服务 家门口的好学校
  清晨,位于红光街道港泰大道、广场路交汇处的港泰小学校门准时打开。新学年伊始,这所“家门口好学校”全新亮相,以崭新面貌迎接学子。这背后,是红光街道全力建设“家门口好学校”,回应民生期盼的生动答卷。港泰小学占地约37.36亩,提供优质学位1620个,总建筑面积约29420平方米,包含综合教学楼、学术报告厅、合班教室、食堂、地下机动车库、体育馆等。
  整个校园建筑设计成为一个立体的莫比乌斯环的循环系统,让学生可以实现从地面-屋面-地面的立体循环体验,在其中融合了学生的运动空间、休息中间、交往空间、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屋面种植试验田等学习生活运动场所,将学生的整个校园生活串联在该趣味路径中,教学楼的屋面起伏设计,形成整个校园的集运动、教学、休息交流等为一体的立体公共交流活力环。据悉,近年来,红光街道新(扩)建港泰幼儿园、红光中学等教育设施6所,共计新增学位7005个。
基层治理 以“智”促治破解治理困境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也是矛盾问题最多的地方。为破解“小马拉大车”治理难题,红光街道立足辖区“管理服务面积大、管理服务人口多、管理服务小区形态多”等现实,锚定“党建为核·数字红光”发展战略,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探索建立“红光AI”治理体系,初步构建了以城运智慧治理中心为依托的“AI大脑”,以“社区立方”和“幸福矩阵”为载体的两类数字工具,以城市管理、城市勤务、安全专家为支撑的三支专业队伍,在“提质、减负、增效”上精准发力,基层治理精细化和服务精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社区立方”涵盖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信息20余万条、房屋信息7万余条、商铺信息1万余条,并进行“人房关联”,实现“以人找房”和“以房找人”。“幸福矩阵”依托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体系,汇集“蓉e报”“居民码”、积分管理等应用,完善“区-街道-社区-居民”四级管理体系,为网格员、自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提供工作坊、培训、沙龙等服务,让网格呼叫更便捷、问题解决更及时,截至目前已解决居民诉求2000余条。
产业发展 “环西华经济圈”动力澎湃
  翻开红光街道的规划蓝图,“一轴一廊三区一心”的布局清晰可见:以红光大道为城镇综合服务轴,串联商业、文化与交通枢纽,打造产城融合“主动脉”;以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为纽带,整合农业、旅游与文化资源,构建“农业+文旅”复合产业链。南北呼应的“南城北乡”格局,既承载着城市的繁华,又守护着乡村的底色。
  今年,“南城”一侧好消息不断。校地融合方面,红光街道与西华大学的合作已从单一项目升级为全链条生态。双方共建的西华创新孵化中心,计划引入15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而无人农场等3个意向项目,像一颗颗即将破土而出的种子,呼之欲出。今后,双方将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产学研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协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环西华大学经济圈”的建设,周边基础配套也得到改造升级。学府街、广兴巷街区等实现改造升级,“今夜有好市”特色商业街区已经打造完成,既保留了市井烟火气,又融入了创业咖啡吧、文创工作室等新业态,让高校学子们既能在市井街巷中体验生活温情,又能在创业空间里追逐青春梦想。
  每一个章节都是“十四五”奋斗的注脚。从项目攻坚的“速度”到乡村振兴的“深度”,从校地融合的“广度”到民生提质的“温度”,红光街道以“一轴一廊三区一心”为笔,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