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6 基层实践-
E6基层实践
  • ·问计于民疏导结合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问计于民疏导结合

锦馨社区人民建议征集“金点子”巧解“肠梗阻”

榕声路改造前后。

  

□华西社区报记者 高昊焜 锦馨社区供图


  早上七点半,家住成都市锦江区柳江街道锦馨社区的张阿姨牵着孙女,走在整洁通畅的榕声路上,不到5分钟便抵达学校门口。“放在两个月前,这段路挤得不成样子,送娃娃上学真是恼火!”望着孙女欢快跑进校园的背影,张阿姨感慨万分。
  10月23日,记者在锦馨社区走访了解到,这条曾让家长头疼、居民抱怨的“堵心上学路”,其改变源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人民建议征集活动。从发现问题到征集建议,从多方会商到协力解决,这条小小的上学路,畅通的不仅是孩子们的求学路,更是一条凝聚共识、联动治理的“人心路”,生动呈现了柳江街道锦馨社区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顽疾:一条路的十年“肠梗阻”
  作为附近幼儿园和小学生每日上下学的必经之路,这条仅150米长的榕声路承载着居民多年的困扰与期盼。
  “过去,因社区缺少菜市场等公共配套设施,这条不长的道路上,聚集了近百户摊贩,逐渐形成了一个存在近十年的流动菜市。”锦馨社区相关负责人回忆说,在早晚高峰时段,送学、买菜、上班的人群与摊点交织,使得道路拥堵不堪,安全隐患突出。
  “人车混行,视线受阻,孩子个子小,容易被遮挡。每次接送都得紧紧拉住他的手,生怕出意外。”张阿姨说道。附近居民也对环境的脏乱颇有怨言,而摊贩们因生计所迫不得不在此经营,但内心充满矛盾。这条长达十年的“肠梗阻”,成了影响出行效率与社区和谐的治理难题。
破局:倾听民声里的“金点子”
  为彻底解决这一民生痛点,柳江街道与锦馨社区的工作人员主动走进居民院落、学校、居民家中,开展走访调研,将“坝坝会”开到群众身边。各方代表畅所欲言,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学校方面详述了校园周边秩序管理的迫切需求;学生家长与附近住户提出环境卫生与接送孩子的意见,就连摊贩们希望有场所安心经营的心声,也得到充分的倾听和尊重。
  “我们不只是反映问题,更是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多次参与过坝坝会的王先生表示,“工作人员认真记录每个人的建议,那种被尊重的感觉,让大家更愿意建言献策。”
  这些来自基层“原汁原味”的建议,经过系统梳理与整合,最终形成了一份沉甸甸的人民建议报告:治理榕声路拥堵,既要坚决“还路于民”,也要妥善“为摊贩寻出路”;既要强化规范管理,也要保障居民的生活便利。
焕新:“堵心路”变“暖心路”
  在摸清症结后,锦馨社区创新建立“社区网格+城管队员+交警辅助+居民参与”的联动治理机制,对存在近十年的管理顽疾展开了柔性治理。
  “我们理解摊贩们的不易,因此提前进行大量的宣传动员,耐心解释政策,倾听他们的实际困难。”柳江街道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联合社区积极协调,以“疏导结合”的方式,为流动摊贩找到了新的合规经营场所。
  据悉,这套“疏导结合”的做法不仅解决了摊贩们的后顾之忧,也为彻底治理拥堵创造条件。在整个劝导清理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冲突事件,没有听到一句反对声音。“因为我们的方案考虑并平衡了各方利益,它是人民建议的结晶。”锦馨社区相关负责人道出其中的奥秘。
守护:从“一时通”到“一直通”
  清理整治只是第一步,如何防止问题反弹,确保道路持续畅通,成为新的课题。基于居民的建议,一套长效管理机制迅速建立并落地。商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强街面卫生管理;社区网格道路分片优化制度细化道路日常管理;街道城管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实现不间断巡查。特别是上下学高峰时段,总有工作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
  如今的榕声路,近150米的校门路段畅通无阻,车辆停放规范,往日喧闹不再,平添了几分宁静与安全。“路畅通了,我们的心也顺畅了。最重要的是,看到我们提的建议都被采纳落实,这种参与感特别让人欣慰。”一位居民的话,道出大家的心声。
  从“怨声载道”到“称赞叫好”,从“堵心路”到“暖心路”,一条小路,折射治理大考。锦馨社区以“人民建议”为桥,以“疏堵结合”为策,成功将困扰居民十年的“堵心路”变为多方共赢的“暖心路”。这场生动的基层实践再次证明:唯有尊重民意、激发民智,将“你我”的难题变成“我们”的议题,才能找到城市治理的最优解,让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居民家门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