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路街道皇经楼社区“锦小行·司机之家”便民服务。
东湖街道翡翠城社区搭建“五议”平台推动解决电梯换新。
锦江区委“两新”工委2025年“七一”主题
党日暨“濯锦论坛·对话书记”活动。
柳江街道锦馨社区以爱邻议事会撬动老旧小区“蝶变”。
三圣街道新建“红砂印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华西社区报记者 高昊焜 锦江区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10月27日,记者从成都市锦江区委社会工作部了解到,“十四五”以来,锦江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力度、有亮点的“锦江答卷”。
答卷一党建领航:打造城市奔跑者“暖心港湾”
在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服务好、凝聚好这一群体,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一道新考题。锦江区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制度创新、阵地建设与精准服务,系统构建暖“新”服务体系,让“城市奔跑者”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城市的尊重。
强化制度支撑,构建党建引领行业治理工作体系。区委“两新”工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新增、调整成员单位6家,推动全区14个重点行业(综合)党委细化制定运行规则,推进街道“两新”综合党委实体化运行,持续完善“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有效协同”的工作体系。同时,深入开展“两个覆盖”集中攻坚,组建区级专班和27个街道、部门专班,对702家重点企业、4280家“三有”企业及498家社会组织进行摸排,推动有党员的“两新”组织实现党组织应建尽建,不断巩固党在新兴领域的党建根基。
做实服务凝聚,打造暖心服务阵地网络。聚焦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锦江区积极探索党企共建服务模式,联合延长壳牌、贝壳集团等企业,系统优化提升“锦小行·司机之家”“贝壳骑手驿站”等一批综合服务阵地,加快完善关爱政策和权益保障服务网络。目前,全区已整合党群服务中心、临街商超、职工驿站等多元阵地,打造了39个集歇脚休息、饮水热饭、充电上网、学习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暖心驿站,形成了便捷可达的“15分钟暖‘新’服务圈”。
推动双向奔赴,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通过创新“服务—激励—反哺”良性循环机制,建立积分兑换、子女托育、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激励机制,引导新就业群体成为社区安全的“移动探头”和文明实践的“生力军”。截至目前,全区已培育“小牛哥·先锋车手”“帮帮龘”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吸引近千名新就业群体人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答卷二城市更新:实现老旧小区“美丽蝶变”
小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锦江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大力推广“五方联动”“五件套”“信托制”等制度机制,推动老旧小区从“忧居”迈向“优居”,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聚合力,老旧小区展新貌。为不断提升居民自治能力水平,锦江区聚焦党建引领有力、协商议事有果、多元共治有效等方面积极实践探索。在东湖街道河滨社区的河滨佳苑,院落党支部依托“罗嬢工作室”,将“拉家常”转化为常态化的协商议事机制,系统梳理居民诉求形成改造清单,让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实现美丽蝶变。翡翠城社区党委则积极搭建“居民提议、社区审议、民主商议、协同决议、大众评议”的“五议”平台,汇聚居民、业委会、物业等多方力量,顺利推动电梯以旧换新等民生实事落地。
片区统筹强治理,绣花功夫见真章。随着治理重心不断下移,小区日益成为承载居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其治理模式与效能发挥直接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能力水平。沙河街道坚持“自治先行、片区统筹、资源集成、综合提升”理念,推动秀水园等老旧小区改造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聚焦公共配套完善、自治活力激发、环境品质提升、服务需求优化,实现从“里子”到“面子”的全面提升。此外,街道还推动成立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成功调解各类矛盾、推动“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落地,实现资源盘活与治理长效。截至目前,锦江区已完成349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68882户。
机制创新促长效,协商议事暖民心。锦江区持续深化小区治理攻坚,细化党组织体系筑基、自治机制建立完善、物业服务整体提
升等举措,以“一院一策”推动102个老旧(三无)院落实现平稳转型。与此同时,编制《小区治理工作指导手册》,为基层治理提供政策与法律支撑。定期开展“爱邻(20)协商议事”活动,积极引导专业社会力量、群众自治力量及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打造“锦”治生活好商量基层协商议事品牌。
答卷三精微治理:畅通民意转化“良性循环”
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锦江区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深入推进人民建议征集与基层民主协商深度融合,不断优化网格设置、推动智慧赋能,持续激发各方参与治理热情,让“民意”变“民益”。
优化网格体系,夯实治理根基。锦江区以“科学布局、职能互补”为原则,持续推进网格设置优化与居民小组融合工作。在狮子山街道,原有84个一般网格被优化重组为98个新型治理单元,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责在格中明”,构建起“一网格一支部一居民小组”的协同治理架构,有效破解了“网眼过大”“职能重叠”等问题。
智慧平台赋能,推动治理提质。锦江区强化“智慧锦江”与“微网实格”双向赋能,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建设,升级后的网格呼叫、事件流转、部门响应、处置反馈等全流程,均在区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上闭环运行。近3年来,锦江区通过该机制已累计处理呼叫事项635件,日益成为锦江区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实践场域。
畅通民意渠道,激发治理活力。锦江区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不止于个案突破,更注重系统推进和品牌打造。全区统筹推进“一街道一品牌”项目建设,在春熙路街道总府路社区、沙河街道汇泉路社区、狮子山街道花果社区等11个点位重点培育,涌现出“春熙夜话”“小馨说法”等特色品牌,同时,注重以人民建议征集赋能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发展,助力青年友好创新创业。劼人公园、东门市井入选全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幸福快闪”取景点位,第三届蓉漂相约故事荟暨“幸福成都·荣幸有您”人民建议专项征集活动也在锦江成功举办。
答卷四资源整合:构建全龄友好“幸福生活圈”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成为连接社区治理与居民生活的关键纽带。锦江区以“整合资源、服务民生、共治共享”为核心,推进“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建设,积极探索老旧建筑活化利用与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相结合的新路径。
老旧建筑“焕新颜”,服务功能“再升级”。锦江区以首批入选省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牛市口街道莲花社区为例,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街道,对闲置老旧建筑进行精准评估与一体化设计,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将其系统性重塑为功能复合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成功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统一运营,有效破解了中心城区公共服务空间不足的难题。
空间功能“一站式”,服务群体“全覆盖”。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聚焦便民服务提质增效,普遍设立“一窗通办”窗口,整合自助服务设备,精简流程,落实“最多跑一次”。同时,拓展多功能服务空间,实现服务对象、内容、时间“三全覆盖”。其中,三圣街道红砂社区在新建的“红砂印象”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共享书屋、劳动者驿站、美丽工坊等12个功能场景,为游客、居民、商家、残障人士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不同群体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支持;春熙路街道则在辖区仁恒置地广场、时代广场等重点楼宇延伸打造了“楼小助”流动式党群服务驿站,为楼宇员工提供党建指导、便民服务等线上线下贴心服务。
奋进“十四五”,锦江区始终将精耕善治理念贯穿始终,通过构建暖“新”服务体系、推动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畅通民意转化渠道等,让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展望“十五五”,锦江区将继续以奋斗姿态,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锦江实践与锦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