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宅急送”开进家门,智能康复中心“搬”到社区
“健康管家”提供现场指导。
医院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
图片由AI生成
近日,成都“家门口”的医疗服务迎来全新升级。一边是专业康复服务深入社区,依托智能化设备和上级医院资源,让居民享有“一站式”全周期康复体验;另一边是“网约护士”提供上门护理,精准破解行动不便患者的照护难题。通过线上与线下、医院与社区的深度融合,成都不断延伸优质医疗服务半径,让便捷、精准、专业的健康服务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近日,成都市成华区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能化康复中心正式建成并投用。作为全省首批50家智能化康复中心试点之一,该中心打出“智慧+专业+中西医融合”组合拳,彻底改变辖区此前“康复资源少、服务半径远”的困境,更同步叠加建设残疾人“康复之家”,让“家门口康复”从居民期待变成现实。
“以前想做系统康复还得往市区大医院跑,现在这1500㎡的场地,光功能区就分了6个,太方便了!”居民李师傅指着大厅的智能导诊屏感慨。
据了解,中心此次改造并非简单“扩容”,而是按省级标准进行“全流程优化”。1500㎡空间科学划分智能康复港、物理治疗区、作业治疗区、言语治疗区、生活功能训练区、中医传统康复区;无障碍措施方便康复患者、残疾人就诊;儿童专区有温馨舒适的去医疗化设计,就连康复设备的操作界面都做了适老化优化——大字体、简步骤,让老人不用求助就能独立操作。
“我们改造的核心是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方便来、安心练,从细节处照顾老人、孩子、残疾人等群体的需求。”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投入500万元配齐智能设备,通过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能精准捕捉步态偏差,上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根据肌力数据动态调整训练强度,数字OT评估系统通过“模拟做饭、穿衣”等游戏化场景帮老人恢复生活能力。针对产后妈妈,盆底康复单元配备生物反馈治疗仪、二氧化碳点阵治疗仪,满足了辖区已婚妇女的康复需求。智能形体测评训练系统适配筛查出的近1500名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让矫正不再枯燥。
“不用跑市区,在社区就能让市二医院的专家看报告、调方案,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居民张大爷说道。通过中心的远程会诊系统,就能和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康复质控中心)的专家完成沟通。
作为试点单位,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上下联动”的资源下沉机制,市二医院不仅派驻资深康复医师担任中心副主任、康复学科带头人,每周定期坐诊、带教,还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急性期在上级医院治疗,恢复期回社区康复,避免了‘康复断档’。”中心康复学科带头人、市二医院派驻医师解释,“我们还会定期组织专家培训,帮社区团队提升技术能力,让专业服务‘扎下根’。”
据成华区残联与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区域残疾人康复需求的摸底调研显示,辖区相当部分残疾人存在运动功能重建、社会功能恢复、认知训练等需求。为此,中心组建由康复医师、中医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组成的“健康管家”团队,推行“一人一档一方案”,为肢体残疾居民定制“运动功能训练+辅具适配”服务,为精神残疾居民提供情绪管理指导,为智力残疾儿童设计认知训练课。专属“健康管家”还会利用信息化手段指导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完成居家康复。
“智康中心组建了由中医医师、现代康复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师、健康管理师及上级专家等构成的多学科康复专业团队,就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还计划在近期补充2名康复护师,进一步充实服务力量。
“针灸先缓解腰痛,再用悬吊康复系统练核心肌力,比单做一种治疗效果好太多!”在中医康复区,康复科负责人介绍。这正是该康复中心的特色——中西医融合康复,既用现代康复技术修复功能,又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熏蒸、艾灸等中医适宜技术调和气血,让肌骨康复、神经康复(帕金森、脑卒中偏瘫)、术后康复等项目实现“1+1>2”的效果。
据悉,这座智能化康复中心已于2025年10月20日投入试运行,作为四川省首批智能化康复中心试点项目、省政府2025年30件民生实事在成华区的重要落地场景,该中心的建成,既是区域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从“有”向“优”升级的缩影,更是织密“15分钟健康服务圈”、破解群众“康复远、康复难”痛点的关键实践。成华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区将持续推动市二医院康复专家下沉,优化“上级治疗、社区康复”转诊闭环,同时指导中心细化“筛查-治疗-康复”全流程,让智能设备与中西医技术切实服务居民。此外,成华区残联也将依托中心“康复之家”,对接前期摸底的辖区残疾人群需求,联合“健康管家”提供定制康复与居家指导,筑牢特殊群体健康保障。
目前,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能化康复中心已面向辖区居民开放咨询体验,诚邀大家走进“家门口的康复中心”,感受民生实事带来的健康新变化。
“不方便到医院,可以在手机下单缴费,只要是在离医院5公里范围,就可以安排护士上门来护理伤口。”护士小刘告诉患者家属李阿姨。近期,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有效解决了行动不便患者、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门难、护理繁”的痛点,而这只是医院为区域百姓提升便捷医疗服务的其中一环,通过服务流程优化与服务内容细化,居民已感受到更加个性化、精准化与便捷化的就医体验。
据了解,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创新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推出护理服务“宅急送”。居住在医院5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在工作日8:30至17: 30期间,通过手机下单缴费,即可预约护士上门进行健康指导、伤口与造口护理、各类管道护理(PICC、输液港、胃管、尿管等)、吞咽功能筛查与评估、运动指导及居家环境改造建议等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在骨科试点开设2间“免陪护病房”,由医院安排固定专人对患者进行全程照护,无需家属陪护。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部分家属因缺乏护理经验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也显著减轻了家属在时间与经济上的负担,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能获得更系统、专业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支持。
在部分科室,医院还投放了智能输液报警器,该设备能实时监测输液进度,及时报警提示,有效避免输液完毕未及时处理可能引发的回血、导管堵塞、空气栓塞等风险,极大减轻了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心理负担与焦虑,确保了输液安全。
为打通就医流程中的堵点、难点,医院整合内部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将分散在医务部、门诊办、病案室、医技科室等多个部门的业务进行整合,将预约诊疗、病历复印、便民服务等多项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只跑一次”的服务目标。中心还提供多种预约挂号及缴费方式,统筹安排检查时间,简化病历复印流程,并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五优先”服务。
此外,医院全面优化门诊服务时间,在泌尿外科、疼痛肛肠科等7个专科开设夜间延时门诊至20:00,有效满足不同人群的就诊需求。
一系列举措共同构成了医院服务升级的整体图景,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患者就医中的实际困难,让便捷与关爱真正融入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