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十四五”规划即将进入“交卷”时间。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定,科技创新浪潮奔涌,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绿色发展底色愈发鲜亮……五年砥砺,是一程攻坚克难的奋进之路,也是一卷写满奋斗与荣光的时代篇章。在宏伟蓝图指引下,成都的发展活力在基层迸发,动人的故事在群众中书写。
基层,是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感知民情的“第一现场”。这里,能触摸最真实的脉动,听见最质朴的心声,看见最动人的风景。在成都,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诠释担当,把“高质量发展”的宏大主题,落细为一街一巷的改变、一家一户的幸福、一点一滴的进步。
即日起,华西社区报推出“请阅卷·这是我们的‘十四五’答卷”——成都基层“十四五”成就发展系列报道。记者将深入成都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全景展现各级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在这五年中的生动实践、创新探索与温暖瞬间。我们将笔和镜头对准这些平凡而闪耀的基层奋斗者,记录他们如何用智慧破解难题,以行动回应期待,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稳稳幸福”。
“当山货进城的号角吹响,我们基层党组织从‘幕后’走向‘台前’,主动化身‘推销员’和‘牵线人’。一头扎进田间地头,挖掘特色产品;一头链接广阔市场,打通外销渠道。用‘党建+’调色盘,在搭建‘村干部直播间’、对接城市社区销路、培育本土电商IP、打造‘通济好礼’公共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山野珍品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点亮幸福生活的‘金疙瘩’。”彭州市通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思路,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上色添彩”。
通济镇优化电商助农模式,打造“村干部直播间”“非典型超市”等实践平台,打通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引入“青年视物局”等青年电商团队,共同打造“与村同行”电商IP,成功孵化“村花陈敏”等本土网红账号,全平台内容浏览量突破50万次,让山货“触网”出圈!
“未来,我们将继续擦亮党建这块金字招牌,让党组织的牵引力更强,让产业的链条更长,这条由各基层党组织用心铺就的‘幸福路’,正伴随着一箱箱出山的特产,向着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延伸。”彭州市通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街头,快递车、外卖车开始穿梭忙碌,新就业群体的一天在奔波中悄然开启。为了让这份奔波多一些暖意,武侯区红牌楼街道早已备好一份特别的“清晨礼物”——每周三专为新就业群体送上的免费暖心早餐。
“师傅,辛苦了!这是今天的免费早餐,趁热吃!”每周三清晨,在红牌楼新就业群体服务“暖心驿站”,街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早早守候,将一份份包含包子、馒头、豆浆、鸡蛋的热乎早餐,递到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手中。接过早餐的他们,脸上露出质朴的笑容,一句句“谢谢”里满是感动。
新就业群体是城市运转的“摆渡人”,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保障着居民生活的便利。红牌楼街道始终关注这一群体的需求,把暖心服务落到实处。“知道他们平时早出晚归,常常顾不上吃早餐,所以我们想着每周固定一天送早餐,既能让他们吃上热乎饭,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街道的关怀。”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份周三的早餐福利,早已从最初的“便民举措”变成了街道与新就业群体之间的“暖心约定”。不少骑手师傅说:“每周三都盼着来领早餐,不仅暖胃,心里更暖,感觉自己的辛苦被看见、被惦记着。”小小的早餐,承载着大大的关怀。红牌楼街道将持续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用贴心服务为新就业群体筑牢“暖心港湾”,让每一位为生活奋斗的人,都能在清晨收获一份活力与慰藉。
近日,小雅公园及小雅肆片区经过精心改造后正式亮相,13000平方米的城市“剩余空间”幻化为生态与文化交融的公共会客厅,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记者走进全新亮相的小雅公园,满眼绿意扑面而来。高达70%的绿化覆盖率构成这里的生态基底,随着植物逐渐成长,这一数字将攀升至80%。在8253平方米的绿意空间中,改造项目打破了传统思维,将曾经的“边角劣势”转化为“特色优势”。
“这里以前是个被闲置的空间,现在变成了我们每天都要来散步的好地方。”附近居民李女士欣喜地发现,这个曾经被忽略的角落如今已成为社区的新名片。
小雅公园的改造不仅停留在“颜值”提升,更在功能上实现全面升级:规划建设的100余个生态车位,精准缓解了周边居民长期以来的“停车难”痛点;打造集游乐、科普、休憩于一体的亲子微乐园;创新设置的4个可拆卸运营盒子,为文创展示、便民服务提供了灵活平台,让绿色空间同时具备实用价值。
与小雅公园同步升级的小雅巷,实现从“肠梗阻”到“微循环”的完美蜕变。原本不足2.6米宽的窄巷,如今已拓宽至6米双行道,不仅畅通了区域交通,更成功串联起小雅公园与街区商业,成为展示成都公园城市形态的“微型窗口”。
据狮子山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小雅公园的焕新只是开始。随着李劼人故居、劼人公园、东门市井文化环线的逐步成型,这一区域将持续承接文旅消费人流,为周边餐饮、零售、文创等业态注入新活力。
“孩子放学去哪儿”成为众多双职工家庭的棘手难题。如今,成都高新区托幼一体化新举措为这些家庭带来了福音。
成都市作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积极推动公办园拓展托育服务。2025年,成都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发展的通知》,全市113所公办园积极响应,计划年内建成140个托班、提供2800个托位,为婴幼儿照护服务注入强大动力。
在此政策引领下,成都高新区目前试点3个园开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其中,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天映幼儿园作为区内首批公办托幼一体园,于10月16日正式启动招生,为周边家庭带来便利。该幼儿园第一阶段设立20个学位,招收对象为2-3岁婴幼儿,重点服务辖区企业员工,助力职场父母实现“工作与育儿两不误”。
据西园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托幼一体化服务是经过精心筹备与规划的民生实事项目。按照《关于支持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区(市)县简化和优化登记备案流程,促进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