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5 基层实践-
E5基层实践
  • ·“书记双月谈”汇智赋能筑强基层治理共同体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书记双月谈”汇智赋能筑强基层治理共同体

中和街道府河社区党委书记翁菁进行分享。

五根松社区分享青年社区的“合伙”探索经验。

  

□华西社区报记者 冯浕 摄影 李国东
  “我们那个老码头街区,曾经是环境脏乱、停车难的‘老大难’,如今,它正在焕发新生。”10月14日,在中共成都高新区工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2025年“社区书记双月谈”(第五期)活动现场,中和街道府河社区党委书记翁菁的开场白,引发了在场的高新区各街道相关负责人、社区书记代表等与会者的共鸣。此次活动在中和街道暖新驿站举行,中和街道四位社区书记现场分享的实践案例,正是对基层治理“中和经验”的生动诠释。
党建织网,法治护航重塑社区治理秩序
  面对纯商品房小区居民结构多元、认同感弱、矛盾纠纷易发的普遍挑战,迎江社区探索的“党建+法治”双轮驱动模式,为类似社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微网实格”筑牢治理根基。社区将支部建在网格上,科学划分18个微网实格,配强125名微网格员,并创新引入“银龄网格”机制,发挥老年人“人头熟、情况熟”的优势。同时,孵化非洲鼓队、芭蕾舞队等兴趣社群,构建“兴趣共同体”,从内部提升社区凝聚力。
  “法治资源”转化为治理效能。社区立足辖区省检察院、司法所等优势,打造“迎江小法庭”“法治讲堂”品牌,并将法治力量深度嵌入小区治理。曾经的“问题小区”领馆区1号,通过建立“小区党组织+
  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其他力量”的“1+3+N”协商机制,引入信托制物业理念,实施阳光管理。多年来,共同协商实施消防改造、监控升级等26个基础项目,管好用好资金500余万元,成功实现从“乱”到“治”、由“治”到“兴”的华丽蝶变。
  同样的党建引领之力,在老旧社区焕新中亦展现其强大动能。府河社区党委书记翁菁分享了如何以“1+3+N”治理共同体,破解“两早四难”困境。府河社区通过盘活闲置空间新增200余个车位、打造芙蓉岛文商旅IP、运营35平方米“社区故事馆”收集百余条民意,让老码头街区焕发新生,印证了“党组织当好‘粘合剂’,能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
多元融合,青年合伙激发社区内生动力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促进新市民融入、激发青年参与,是提升社区活力的关键。新会社区与五根松社区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新会社区:从“新”到“心”的融合之路。面对新居民占比高达83%的现状,社区通过“一核三圈”机制,精准回应需求。针对老年人,打造“老茶会新”活动室,一杯清茶成为征集民意、调解矛盾的平台;针对全龄居民,开展“碳汇生花”低碳行动,并促成一段温暖接力:受社区关怀的罗奶奶,其孙女组织2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反哺社区,服务居民超600人次,形成了“关爱-感恩-回馈”的良性循环。
  五根松社区:青年社区的“合伙”探索。服务超5万人口,其中64%为青年,社区创新推出“治理合伙人”模式。通过构建“1+4+N”体系,已吸纳16家功能型合伙人及18支青年队伍。针对青年“看护难”,撬动14家合伙人开展暑期公益托管,服务超900人次;针对青年发展需求,联合科技企业开展Robot机器人工坊、培育15名青年主理人打造品牌活动。这一模式有效将园区企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推动“15分钟幸福生活圈”升级至“品质版”。
  驿站赋能,双向奔赴筑就温暖治理共同体
  本次活动的举办地——中和街道暖新驿站,本身就是一个“双向奔赴”的治理典范。它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治理力量的培育者。
  驿站持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构建了便捷温暖的服务场景。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准服务凝聚人心,再将其转化为治理合力。驿站内设置的“蜜蜂侠志愿服务队”,成员全由外卖、快递小哥组成。他们不仅是服务的受益者,更在关键时刻化身“清凉使者”和“物资转运兵”,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流动力量。
  驿站的“积分兑换柜”和“碳中和·碳减之星”评选,则巧妙地将志愿服务、绿色行为与激励回馈相结合,形成了“付出-积累-回报”的良性循环,持续激发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参与热情。
  从谢兵书记的“法治护航”到翁菁书记的“老街焕新”,从赖碧玉书记的“心融合”到罗琮瀚书记的“青年合伙”,成都高新区的基层治理实践清晰地表明:治理现代化,核心在于党建引领下的“双向奔赴”。当政府与社会的力量相向而行,当服务与被服务者的界限消弭,社区就成为一个有温度、有韧性、有活力的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