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焕然一新。
时尚运动区。
日前,“2025年度AURA亚洲城市更新奖”正式揭晓。成都市青羊区祠堂街艺术社区,凭借卓越的更新实践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城市更新建筑设计金奖、城市更新空间改造设计金奖、城市更新景观环境设计金奖。
据悉,作为聚焦城市更新实践与创新项目的专业赛事平台,“2025年度AURA亚洲城市更新奖”吸引国内外150余家单位申报的近300个项目参与角逐。
此次获奖的项目中,既有将老旧工业区转型为创意产业园的典范之作,也有将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功能完美融合的精品案例;既有解决高密度城市空间问题的智慧方案,也有为社区微更新提供创新思路的贴心设计。这些案例共同诠释了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核心价值,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城市活力与人文精神的唤醒。
在成都,祠堂街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了祠堂街艺术社区,还有哪些宝藏街区值得打卡?
紧邻人民公园的青羊区少城街道祠堂街,是成都人最熟悉的百年老街,至今仍保有百年街巷格局,建筑风格以川西民居为主,辅以近现代中西合璧建筑,是成都市中心城区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作为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的重点项目,祠堂街是西南地区红色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是天府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街艺术社区以“百年文艺祠堂街”为定位,以哺育艺术、孵化文创、拉动消费、繁荣业态、引领风尚为运营理念,在保护中更新,在传承中创新,打造公园城市中的无边界艺术现场。
如今也是最受年轻人喜欢的宝藏文艺街区。在这里,可以漫步在街道两旁,感受梧桐树带来的满眼绿意;可以看到极具历史感的老房子、老院落,在经过改造后变得焕然一新。
在祠堂街上,六栋焕新的历史建筑依次排开,分别是金秋茶社、新华日报社旧址、四川美术社砖楼、祠堂街12号民居、原聚兴诚银行,再往里走就是成都乐器厂宿舍。历史建筑经过“焗瓷金缮”般的精细修缮,别有一番风情风貌。
记者了解到,祠堂街有机更新改造项目以文化价值为出发点,借人民公园活力,以艺术街区为设计亮点,打造“公园里的立体艺术街区”,带动片区整体更新。同时,项目还通过历史文化基因挖掘、百年建筑修缮以及创新功能业态植入等升级赋能,为周边文博旅游资源提升配套,共建“十分钟共享艺术文化圈”,致力打造城市新场景和新目的地。项目通过对传统建筑的现代化演绎,恢复传统街区肌理和城市空间,唤醒人们对这片历史街区曾孕育过的繁荣大众文艺的记忆。
“滑雪、插花、体验一把自制咖啡……这个社区好看、好玩、好吃的都有,真是太完美了。”成都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高攀桥社区BY1906创意园有条军旅文创主题旅游路线。
位于高攀路26号的文创园区,曾经是7322工厂,在清末洋务运动期间,这里生产弹药。当时为了保密,大家都称这个工厂为“白药厂”,这正是BY1906两个字母的来历。高攀文创园区包含网红大榕树、文创美学区、时尚运动区、舌尖美食区、品茗书香区5大板块。如今的文创园区,融合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在这里,保存着成都仅有的清末工业建筑群,无论你是历史探索者、艺术爱好者还是美食发烧友、运动达人,在高攀桥社区文创园区,总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
位于园区网红楼内的秋拾书苑,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花艺生活美学创意基地,在这里可品茗、插花、听琴闻香。书苑以讲座、体验活动等形式,参与社区共建、美学空间共享。
记者了解到,高攀桥社区近年来发挥在地资源优势,构建起具有文创体验、休闲娱乐、品尝美食、运动体验的社区旅游新场景,形成可持续运营的体验型社区军旅文创旅游产品,推动社区商业体制振兴。
水磨石、月台、厂房、机车车厢、苏式小楼……曾经激情燃烧、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地华丽变身文创园区。如今,在成华区二仙桥这片工业遗址上,中车·源STAGE作为成华区“工业遗址+文创园区+文旅地标”融合发展的标杆项目,以复合的商业形态激活片区活力,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成为城市新地标。
中车·源STAGE是在成都机车车辆厂原址基础上打造的城市更新项目。该厂是1951年创建的国有大型企业,中国500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和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大型骨干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南车集团唯一的电机制造基地。1953年开工生产,直至2017年,最后一台检修机车竣工下线,这片曾承载过数万人几十载岁月的土地完美落幕。
回望成都机车厂的成长,几乎可以窥见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而今,新中国第一座铁路工厂大写的历史荣光仍在散发能量,接驳时代化身成为商业地标。从工业旧址到创意高地,中车·源STAGE在打造过程中保留了厂区的骨架与脉络,以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为重要载体,将中车文化、机车文化与在地文化融合,致力于打造涵盖文创、博览、演艺、潮玩、市集、零售、时尚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独具中车城市更新特色IP,全面做优做强高端要素统筹、现代产业支撑、文化传承创新、时尚消费引领等核心功能。
在这里,旧与新完美融合,既有复古风格的老厂房,也有时尚前卫的新建筑,通过打造多元化消费新场景,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时尚气息,都能在这里得到放松和快乐。
9月12日上午,成都市早晚的空气中已带着丝丝凉意。当市民路过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工人村片区,或许会留意到不少新变化。
这片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住宅区,配套设施曾严重滞后。蜕变,源于成都市2022年启动的工人村片区更新改造项目。作为全市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的改造片区之一,工人村用三年时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片区更新、制度创新、生活焕新”的城市更新之路。
时间追溯到2021年12月,成都市金牛区成立工人村更新改造指挥部,将这片区域列为“城市更新重点攻坚项目”,占地面积166亩,涉及22个院落,共计改造房屋58栋。通过区委统一领导,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加强组织引领、群众引导、第三方引入,实现片区更新、生活焕新。灰红相间的外墙整洁明亮,小巷干净宽敞,新建的党群服务驿站、标准化菜市、地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改造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便利,还有长效治理的可持续探索。为避免“改造时轰轰烈烈,改后无人问津”,工人村片区创新推出“改造治理同步走”模式:实行物业前置,维修基金归集率达98%,物业费收缴率跃升至87%;建立片区智慧化管理中心,实现报修、缴费、监督一键通。
眼下,工人村的有机更新仍在继续:智慧社区系统正在调试,“匠人里”文化街区二期即将招商……在这里,老社区重获新生,历史的记忆与现代的便利交织,绘就出一幅“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