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社区报推出“我们的‘城’长日记”系列报道
改造一新的街道。
曾经堆积杂物的角落,成了全龄友好的公共客厅。
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外公布。意见提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工作中要做到: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成都迅速响应,正将这一宏阔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2025年,全市持续推进39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目前已开工280余个——这不仅是人居环境的提升,更是发展方式、治理投入的深刻转变。华西社区报推出《我们的“城”长日记》,记录成都如何通过城市更新、社区治理、服务优化,一步步迈向集约高效、富有特色、充满温度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本期栏目,华西社区报记者深度探访了成都多个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看老小区如何“改”出幸福新生活。
近日,在四川天府新区华阳街道正大街社区便民服务站门口,骑手小陈停好电动车后,步入服务站内,倒了杯水,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坐下稍作休息:“这地方真好,不像以前只能在马路边歇脚。”这间新开放不久的社区驿站,虽面积不大,却干净、安静,能遮风挡雨、纳凉避暑,也能让人短暂放松一下。
不仅是外卖小哥、快递员、环卫工,附近居民、社工、志愿者也常来此处。有人办事、有人议事、有人聊天歇脚,这里已然成为社区生活的一个新场景。不仅如此,这里还是集“服务、治理、资源整合”于一体的社会工作综合服务站,社区联动“家门口的小修小补”、家政服务、社区社会组织、辖区企业、热心居民,把大家的力量“拉”进来,资源“聚”起来,让社区服务更加系统、接地气。
这个便民服务站,只是正大街社区治理的一个缩影,却折射出社区治理的方向:服务得靠前一点、想法得细一点、群众的感受得真一点。
据了解,该社区面积仅0.35平方公里,却聚集了57个老旧院落、2个商业楼盘、25条街巷、5800多户居民。人多地少、房屋老旧、结构复杂,是社区的常态。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片老城区肌理中,社区通过院落更新、商圈协同、空间治理、议事协商等机制逐步推进,将“看得见的问题”转化为“摸得着的改变”,让“家在正大街,爱在邻里间”的愿景从口号变为现实。
曾经,环境老化、设施缺失是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之一。2015年至2025年间,社区共完成53个老旧院落改造,惠及3000余户居民。
这不仅是“翻新墙面”“更换管网”的工程,更是一场围绕居民“急难愁盼”进行的治理攻坚战。以世发一期、二期、家园三个小区为例,外墙脱落、柱体开裂、风化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社区不避难题、不绕矛盾,组织法务进院普法、协调动员入户宣讲,既讲法理又动人情,最终实现100%居民与商铺同意拆违,从危楼加固到外墙整改,一步步把“危机”变成“契机”。
电梯加装、水管畅通、路面平整……对许多老社区来说,这些都是居民最迫切的需求。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正大街社区持续推进“微更新、精治理”。截至2025年7月,已完成6台电梯加装,另有2台在建;香汀兰庭、芙蓉家园等小区通过居民自筹+专项资金的模式,完成自来水管网漏水问题整治;先后完成前进街、华新上街、正大街等8条道路的路面硬化、雨污分流、电网下地工程,极大提升了出行品质和城市形象。
项目虽小,但事关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是社区回应“急难愁盼”的直接体现。
在“硬件改造”之外,正大街社区也不断尝试通过公共空间营造来增强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
2021年,顺河街微公园与“和园·邻里会客厅”建成开放。会客厅采用“销售商品+社区基金”的运营方式,将收益反哺社区服务,打造“自我造血”的公共空间运营机制。
近年来,社区通过政府保障+居民自筹的方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比如完成了香汀兰庭绿化、世发二期议事亭、醇香苑大门、邻里汇小广场长廊等项目的规整和建设;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举办民俗灯会,成为居民文化生活的亮点;针对花鸟鱼市片区治理难题,社区成立商铺自治管理协会,实现商户主动拆违、雨棚更新100%完成,有效推进背街小巷自治管理。
该社区的治理经验,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激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面对基础设施、房屋安全、物业矛盾等问题,社区不是“一言堂”做决定,而是由工作人员带头,邀请居民骨干参与,入户沟通、议事协商、达成共识,在社区内部逐步建立起互信基础。
面对辖区企业出现的医疗纠纷、用工矛盾、商铺投诉、薪资问题等复合型诉求,社区也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调解工作,努力让问题不过夜,让群众少跑腿。
从老旧片区到宜居社区,从单一改造到综合提升,从群众“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正大街社区正在用一条条实打实的成果,书写着“家在正大街,爱在邻里间”的日常答卷。
社区治理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群众满意的实践路径。正大街社区这五年来的变化,不在于某一项工程有多宏大,而在于每一个细节都回应了居民的真实期待。
这一治理经验,也正是华阳街道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探索精细化治理的缩影。立足当下,华阳街道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民生导向、群众参与,不断完善片区治理体系,让治理更接地气,让服务更有温度,推动更多“老社区”走向“新生活”,让“幸福城区”的成色在一条条街巷、一栋栋楼宇、一个个院落中持续升腾,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寒冬深夜的一场大火,曾让成都市锦江区锦华路街道柳江社区府河小区陷入疼痛与沉思;而七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成为老旧小区治理的“温暖样本”。9月1日,记者从锦华路街道了解到,“党建引领、居民参与、信义治理”让这片曾经的老院落真正实现美丽蝶变。
“那晚的火,烧的不只是房子,更是烧‘醒’了我。”府河小区老党员赖国华回忆道。2018年冬夜,11栋突发火灾,消防车因通道堵塞无法进入,损失惨重。灾后,小区党支部迅速组织41名党员签署倡议书,发动居民共同打通消防通道,也将“政府兜底”的旧思维彻底转变为“自己要管”的新共识。
柳江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那以后,‘红色管家’队伍成立,困难居民通过公益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自发、自助、自管的氛围树立了起来。”
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府河小区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12345”工作法,特别是核心的“三级议事制度”,真管用!居民有想法和意见了,可以直接“点单”;群众心愿、大事小事,有小区党支部、院落议事会“下单”;具体抓落实,有院落管理办、微网格和小区能人“接单”;小区治理效果好不好,再交到群众手里来“评单”。
通过“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府河形成了一套高效运转的微网实格治理体系。
吴忠云爷爷手写十年的账本有整整半人高,他也成了府河“信义治理”的象征。
2021年,部分居民对公区收益有疑虑,吴爷爷抱出所有账本一笔笔核对,质疑最终变成掌声。
如今,小区信托制物业正式接入“天府市民云”,每一分钱都可线上查看、监督。“从‘手写账’到‘云端管’,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信任。”锦华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盘活公共资源,府河小区年增收超30万元,还新增智能车棚、监控系统、“花香秘境”和法治广场等。“以前哪敢想我们安置小区也能这么‘高级’!”居民李女士感叹。
曾经堆积杂物的角落,成了全龄友好的公共客厅;曾经冲突频发的管道堵塞问题,也在48小时内被微网格员顺利化解。“现在我们是真正的主人。”她说。
从被动依赖到主动治理,从杂乱老院到智慧小区,府河用二十年完成一场温暖的“长征”。而这,只是开始——党建领航、信义筑基、众邻共护,更多美好的故事,正在这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