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2 善治成都-
E2善治成都
  • ·老旧小区改造的“成都方程式”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华西社区报推出“我们的‘城’长日记”系列报道

老旧小区改造的“成都方程式”

扫码查看成都老旧小区最新改造名单

非机动车库的智能化改造。

修建后的篮球场。

新建的消防逃生楼梯。

街道干净整洁。

开展活动凝聚民心。

图片由AI生成

  

□华西社区报记者 程玥 沈悦 冯浕 李思佳 受访者供图


  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外公布。意见提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工作中要做到: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成都迅速响应,正将这一宏阔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2025年,全市持续推进39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目前已开工280余个——这不仅是人居环境的提升,更是发展方式、治理投入的深刻转变。华西社区报今起推出《我们的“城”长日记》,记录成都如何通过城市更新、社区治理、服务优化,一步步迈向集约高效、富有特色、充满温度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本期栏目,华西社区报记者深度探访了成都多个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看老小区如何“改”出幸福新生活。

成都高新区
智慧改造老旧小区 “绣花功夫”暖民心

  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以2007年建成的恒大帝景小区为试点,用“绣花”般的精细功夫推进系统化改造,既消除安全隐患,又提升社区智慧化水平。
  2024年12月,街道巡查发现该小区非机动车库存在飞线充电等隐患,随即联动物业,多次召开业主座谈会、入户走访征集意见,确定改造方案后全程公示施工内容、流程及费用。改造后,车库引入支持扫码、刷卡、NFC的智能充电设备,新增防火层、自动喷淋系统及应急器材,安全防护显著升级。
  此外,小区升级消防联动系统,24处视觉监控集成热成像烟火监测与占道识别功能,异常情况可及时报警;90部电梯加装风机与空气监测模块,控温在3摄氏度内;篮球场翻新铺设缓冲地面、更换LED防眩光灯具。
  街道还与商家合作推进“骑手友好社区”计划,通过门禁系统硬件升级,外卖骑手使用扫码或手机触碰即可快速完成身份核验,通行时间缩短至3-5秒,极大提升了配送效率和服务体验。“这些改造很贴心,大家都很满意!”居民李先生点赞。

武侯区
旧院焕新颜 民心工程筑平安

  8月27日,武侯区十二南街三号“省客小院”小区业委会和楼栋长代表100户业主,将一面写有“心系民生解民忧,旧貌焕新暖人心”的锦旗送到望江路街道办事处,表达对街道及相关部门的感激之情。
  “省客小院”是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客车厂的无产权公房,有住户100户,多为下岗职工、环卫工人及进城务工的低收入群体。因建筑年代久远,配套设施缺失,居民安全意识薄弱,楼道杂物堆积、电线私拉乱接、液化气罐随意摆放等问题曾让这里消防隐患重重。居民黄婆婆坦言:“以前楼道里总是堆满东西,脚都不好下,现在好了,干净又安全!”
  为彻底解决安全隐患,望江路街道办事处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启动了一系列改造工程:2019年,老旧院落改造集中治理电线私拉乱接问题,整体环境焕然一新;2023年,街道牵头改造旱厕、车棚、洗漱间,让生活设施更便利。同年,武侯区经济局与街道协作完成“液改电”工程,并接入“用电安全智慧物联网”系统。2024年8月统一取缔液化气罐,从源头消除火灾风险。社区通过“微心愿”项目安装人脸刷卡系统,免去居民早晚出入费用,为环卫工人、低收入人群减轻负担。2024年,应急办修建电动车隔离墙,分隔停车区与生活区,并集中清运大件杂物。今年8月,新建的消防逃生楼梯竣工,为居民生命通道加上“安全锁”。
  “现在楼道干净,电线整齐,还有逃生楼梯,心里踏实多了!”居民李大爷的话道出大家的共同心声。改造累计投入资金约50万元,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街道还联合社区持续开展安全宣传、应急培训及便民服务,筑牢安全防线。
  如今的“省客小院”整洁的楼道、崭新的设施、畅通的消防通道,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老小区实现“旧貌换新颜”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锦江区
金象花园变形记 居民幸福感升级

  “住了几十年的老破小,竟能变得这么好!”近日,锦华路街道金象花园小区76岁的住户李大爷指着崭新道路感叹。这个建成于21世纪初、占地9.51万平方米、住有2481户居民的老小区,历经8个多月提质改造,彻底告别设施老化、环境脏乱的旧貌。
  改造以“红色引擎”为驱动,直面居民急难愁盼。针对顶楼“女儿墙”渗漏问题,街道社区成立专项小组,经三轮协商,确定分区域修复与翻新方案;屋顶防水采用新型材料,按标准化流程施工,同时升级消防设施,增设微型消防站、灭火器和消防栓,智能充电桩根除私拉电线隐患。
  社区着力“向存量要空间”,通过拆除多违建与“私家花园”,将停车位从230个增至512个,化解“抢车位”难题。此外,规划绿化景观,建设健身器材、儿童乐园、休闲廊亭等,拓展公共空间功能。改造中更融注人文关怀,工作人员定期为高龄、独居老人排查燃气安全,志愿者组成反诈小队守护老人财产安全。
  此次改造不仅让小区重焕新颜,更以党建引领、民主协商、居民共治,提升了社区凝聚力。如今,小区里散步的人多了,孩子在乐园嬉戏,议事亭座位“抢手”,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双流区
小区改造遇“刺头” 协同共治解难题

  双流区九江街道绣花苑小区2009年建成,属“5545小区”,占地63亩,住户超2300人,租户占比超70%。小区曾面临居民参与度低、生活空间狭小、配套薄弱、车辆乱停等问题,一棵30年树龄的中央仙人掌,更因阻碍道路施工引发居民分歧,成为治理“刺头”。
  马家寺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协同共治路径。建平台促参与,打造“坝坝会”“小区议事厅”等,动员多元力量形成自治小组。让居民当“设计师”,遵循“三问于民”原则,引导居民参与规划、施工等,仙人掌最终被移种并配建花台。
  同时,培育自治核心,将“院监会”发展为11人的“院落自治委员会”,明确权责;四是推动全员行动,梳理12项治理痛点,形成挂图作战清单,还打造爱心厨房、聚艺坊等长效服务场景。
  如今,小区治理成效显著。“党建引领-社区主导-院委响应-居民参与”体系成型并推广至3个小区;路面翻新5000平方米,还打造活动空间,组织活动超30次,居民活动参与率升至85%,幸福感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