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5 健康 成都-
E5 健康 成都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E5健康 成都
  • ·处暑养生正当时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处暑养生正当时

中医教你润肺防燥养出好气色

  

□华西社区报记者张丽


  8月23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意为终止,暑热至此渐退,秋凉初显。然而,此时昼夜温差增大,气候干燥,人体易受“秋燥”“秋乏”困扰。如何顺应自然规律科学养生?成都市彭州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副主任中医师黄合义从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为您详解处暑养生要点,助您健康过渡到金秋。

处暑养生三大核心
防燥、防乏、养肺
防秋燥·养肺阴:滋阴润燥是关键

  处暑后,阳气渐收,空气湿度下降,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痒、便秘等“秋燥”症状。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喜润恶燥”,此时最需呵护肺阴。

饮食建议:


  

多食白色食物:

雪梨、莲藕、百合、银耳等白色食材能滋阴润肺,可制成冰糖雪梨羹、百合莲子粥等。
 

 增酸少辛:

适量吃山楂、葡萄、石榴等酸性食物收敛肺气,减少辣椒、生姜等辛味食物,避免加重燥热。推荐药膳:
  

青椒拌豆腐:

豆腐生津润燥,青椒开胃,适合食欲不振者。
  

百合莲子汤:

安神养心,缓解秋燥失眠。小贴士:晨起可空腹喝一杯温蜂蜜水,润肠通便;避免过量食用烧烤、油炸食品。

  防秋乏·调作息:早睡早起解疲劳


  “春困秋乏”是人体对季节变化的自然
  反应。处暑后阳气内敛,需调整作息以顺应“秋收”之气。
  

起居建议:


  提前1小时入睡: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最晚不超11点,避免熬夜耗伤阴液。
  午间小憩:午后可闭目养神15~30分钟,缓解疲劳。
  

避免贪凉:

夜间空调温度不宜低于
  26℃,注意腹部、关节保暖,防止寒气入侵。

适运动·补肺气:温和锻炼强体质


  秋季是运动黄金期,适度锻炼可增强肺功能,提升免疫力。运动建议:
  首选户外有氧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每日30分钟,微汗即可。
  登山吸“清”气:山区负氧离子丰富,有助于清肺养心(但需量力而行)。
  忌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耗损津液。

处暑常见健康问题及应对


  呼吸道疾病预防:干燥易诱发咳嗽、咽炎,可常按揉“迎香穴”(鼻翼两侧)或熏蒸艾叶水润肺。
  肠胃调理:夏秋交替时肠胃敏感,饮食宜清淡,可适量饮用山药小米粥健脾。
  情绪调节:秋日易生悲凉情绪,建议多晒太阳、参与社交活动,或练习书法、冥想以静心。

处暑特色药膳推荐
青椒拌豆腐

  

功效:

豆腐益气宽中,青椒开胃,适合初秋胃口不佳者。
  做法:豆腐焯水切丁,青椒焯熟切碎,加香菜、香油拌匀即可。
百合莲子汤
  

功效:

养阴润肺,改善睡眠。做法:干百合、莲子提前浸泡,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炖40分钟,加冰糖调味。

进阶推荐:


  雪梨川贝盅:雪梨挖芯填入川贝、冰糖,蒸熟食用,缓解干咳。
  五汁饮:梨汁、荸荠汁、藕汁、麦冬汁、鲜芦根汁混合,生津止渴。

专家特别提醒


  黄合义医师指出,处暑养生需“三防”:防温差感冒:早晚添衣,尤其老人儿童需注意“春捂秋冻”不可过度。
 

 防“贴秋膘”误区:

现代人营养过剩,进补应以清补为主,避免油腻。
 

 防情绪波动

:秋季对应“悲”情,可通过艾灸足三里、泡脚等方式疏肝解郁。
  处暑是夏秋更替的枢纽,养生重在“润燥、敛阳、养肺”。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起居,方能气血调和,为冬季健康打下基础。若出现持续干咳、疲劳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辨证调理。